皮膚及性傳播疾病
細目 熱 瘡
要點 熱瘡的病因病機與治療
病因病機
外感風溫熱毒,阻于肺胃二經,蘊蒸皮膚而生;或由肝經濕熱下注,阻于陰部而成瘡;或因反復發作,熱邪傷津,陰虛內熱所致。
治療
辨證論治
肺胃熱盛證 治以疏風清熱,方選辛夷清肺飲合竹葉石膏湯加減。
濕熱下注證 治以清熱利濕,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板藍根、紫草、玄胡等。
陰虛內熱證 治以養陰清熱,方選增液湯加板藍根、馬齒莧、紫草、石斛、生薏苡仁。
外治療法
起者局部酒精消毒,用三棱針或一次性5號注射針頭淺刺放出皰液。
局部外用藥以清熱、解毒、燥濕、收斂為主。可用紫金錠或金黃散或青吹口散油膏、黃連膏等。
細目 蛇串瘡
要點 蛇串瘡的概念與特點 2012
概念 是一種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多呈帶狀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相當于西醫的帶狀皰疹。
特點 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或丘皰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帶狀,沿一側周圍神經分布區出現,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腫大。多數患者愈后很少復發,極少數患者可多次發病。
要點 蛇串瘡的辨證論治
肝經郁熱證 治以清泄肝火,解毒止痛,方選龍膽瀉肝湯加紫草、板藍根、玄胡索等。
脾虛濕蘊證 治以健脾利濕,解毒消腫,方選除濕胃苓湯加減。
氣滯血瘀證 治以理氣活血,通絡止痛,方選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細目 疣
要點 不同疣的特點與好發部位
因其皮損形態及發病部位不同而名稱各異,如發于手背、手指、頭皮等處者,稱千日瘡、疣目、枯筋箭或瘊子;發于顏面、手背、前臂等處者,稱扁瘊;發于胸背部有臍窩的贅疣,稱鼠乳;發于足跖部者,稱跖疣;發于頸周圍及眼瞼部位,呈細軟絲狀突起者,稱絲狀疣或線瘊。
要點 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的治療
辨證論治
尋常疣(疣目)
風熱血燥證 :治以養血活血,清熱解毒,方選治瘊方加板藍根、夏枯草。
濕熱血瘀證 :治以清化濕熱,活血化瘀,方選馬齒莧合劑加薏苡仁、冬瓜仁。
扁平疣(扁瘊)
風熱蘊結證 :治以疏風清熱,解毒散結,方選馬齒莧合劑去桃仁、紅花加木賊草、郁金、浙貝母、板藍根。
熱瘀互結證 :治以活血化瘀,清熱散結,方選桃紅四物湯加生黃芪、板藍根、紫草、馬齒莧、浙貝母、薏苡仁。
疣目、扁瘊皮損少者及鼠乳、掌跖疣、絲狀疣均不需內服治療。
外治療法 各種疣均可選用木賊草、板藍根、馬齒莧、香附、苦參、白鮮皮、薏苡仁 等中藥,煎湯趁熱洗滌患處,每天2~3次,可使部分皮疹脫落。2010
疣目 可選用推疣法、鴉膽子散敷貼法、荸薺或菱蒂摩擦法。
扁瘊 可選用洗滌法、涂法。
鼠乳 用消毒針頭挑破患處,擠盡白色乳酪樣物,再用碘酒或濃石炭酸溶液點患處。若損害較多,應分批治療,注意保護周圍皮膚。
細目 癬
要點 頭癬、手足癬、體癬和花斑癬的臨床特點和診斷
臨床特點
頭癬 包括白癬和黃癬。
白禿瘡 相當于西醫的白癬。
本病是頭癬的一種,多見于學齡兒童,男性多于女性。皮損特征是在頭皮有圓形或不規則的覆蓋灰白鱗屑的斑片。病損區毛發干枯無澤,常在距頭皮0.3~0.8 cm處折斷而呈參差不齊。頭發易于拔落且不疼痛,病發根部包繞有白色鱗屑形成的菌鞘。自覺瘙癢。發病部位以頭頂、枕部居多,但發緣處一般不被累及。青春期可自愈,禿發也能再生,不遺留疤痕。
肥瘡 相當于西醫的黃癬。2010
本病為頭癬中最常見的一種,多見于農村,好發于兒童。其特征是:有黃癬痂堆積,癬痂呈蠟黃色,肥厚,富黏性,邊緣翹起,中心微凹,上有毛發貫穿,質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久之毛囊被破壞而成永久性脫發。當病變痊愈后,則在頭皮留下廣泛、光滑的萎縮性疤痕。病變四周約1cm左右頭皮不易受損。
手足癬 包括手癬和足癬。
鵝掌風 相當于西醫的手癬。
皮損特點是:初起為掌心或指縫水皰或掌部皮膚角化脫屑、水皰,水皰多透明如晶,散在或簇集,瘙癢難忍。水皰破后干涸,疊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繼發皰疹,并可延及手背、腕部。若反復發作后,致手掌皮膚肥厚,枯槁干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鵝掌。損害若侵及指甲,可使甲板被蛀蝕變形,甲板增厚或萎縮翹起,色灰白而成灰指甲(甲癬)。鵝掌風病程為慢性,反復發作。
腳濕氣 相當于西醫的足癬。
本病以腳丫糜爛瘙癢伴有特殊臭味而得名。我國南方地區氣溫高,潮濕,發病率高。多發于成年人,兒童少見。夏秋病重,多起水皰、糜爛;冬春病減,多干燥裂口。腳濕氣主要發生在趾縫,也見于足底。以皮下水皰,趾間浸漬糜爛,滲流滋水,角化過度,脫屑,瘙癢等為特征。分為水皰型、糜爛型、脫屑型,但常以1~2種皮膚損害為主。
體癬 本病因皮損多呈錢幣狀、圓形,故名圓癬,亦稱銅錢癬。發于股胯、外陰等處者,稱陰癬(股癬)。以青壯年男性多見,多發于夏季,好發于面部、頸部、軀干及四肢近端。圓癬初起為丘疹或水皰,逐漸形成邊界清楚的錢幣形紅斑,其上覆蓋細薄鱗屑。病灶中央皮疹消退,呈自愈傾向,但向四周蔓延,有丘疹、水皰、膿皰、結痂等損害。圓癬的皮損特征為環形或多環形、邊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圍擴張的斑塊。
花斑癬 本病常發于多汗體質青年,可在家庭中互相傳染。皮損好發于頸項、軀干,尤其是多汗部位及四肢近心端,為大小不一、邊界清楚的圓形或不規則的無炎癥性斑塊,色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輕度色素減退,或附少許糠秕狀細鱗屑,常融合成片。有輕微癢感,常夏發冬愈,復發率高。
診斷
根據典型的皮損特征,結合真菌鏡檢及培養,可明確診斷。
要點 癬的治療方法
本病以殺蟲止癢為主要治法,必須徹底治療。癬病以外治為主,若皮損廣泛,自覺癥狀較重,或抓破染毒者,則以內治、外治相結合為宜。
白禿瘡、肥瘡 采用拔發療法。其方法為剪發后每天以0.5%明礬水或熱肥皂水洗頭,然后在病灶處敷藥(敷藥宜厚),可用5%硫黃軟膏或雄黃膏,用薄膜蓋上,包扎或戴帽固定。每天如上法換藥1次。敷藥1周病發比較松動時,即用鑷子將病發連根拔除(爭取在3天內拔完)。拔發后繼續薄涂原用藥膏,每天1次,連續2~3周。
鵝掌風、腳濕氣
水皰型
糜爛型
脫屑型
灰指甲
圓癬
紫白癜風
細目 脂溢性皮炎
要點 脂溢性皮炎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 是因皮膚油膩,出現紅斑,覆有鱗屑而得名,是發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
特點 頭發、皮膚多脂發亮,油膩,瘙癢,脫而復生。以青壯年為多,乳兒期亦有發生。
要點 脂溢性皮炎的辨證論治
根據本病皮疹干性與濕性的臨床特點,干性者以養血潤燥為主,濕性者以清熱祛濕為主,內外治相結合。
風熱血燥證
證候:多發于頭面部,為淡紅色斑片,干燥、脫屑、瘙癢,受風加重,或頭皮瘙癢,頭屑多,毛發干枯脫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質偏紅,舌苔薄白或黃,脈細數。
治法:祛風清熱,養血潤燥。
方藥:消風散合當歸飲子加減。
腸胃濕熱證
證候:皮損為潮紅斑片,有油膩性痂屑,甚至糜爛、滲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滿,小便短赤,大便臭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健脾除濕,清熱止癢。
方藥:參苓白術散合茵陳蒿湯。
細目 油 風
要點 油風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 油風是一種頭發突然發生斑塊狀脫落的慢性皮膚病。因頭發脫落之處頭皮光亮而得名,又稱鬼舐頭、鬼剃頭。
特點 突然發生斑塊狀脫發,脫發區皮膚變薄,多無自覺癥狀。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多見于青年,男女均可發病。
要點 油風的辨證論治
血熱風燥證
證候:突然脫發成片,偶有頭皮瘙癢,或伴頭部烘熱;心煩易怒,急躁不安;舌質紅,舌苔薄,脈弦。
治法:涼血熄風,養陰護發。
方藥:四物湯合六味地黃湯加減。
氣滯血瘀證
證候:病程較長,頭發脫落前先有頭痛或胸脅疼痛等癥;伴夜多噩夢,煩熱難眠;舌質暗紅,有瘀點、瘀斑,舌苔薄,脈沉細。
治法:通竅活血,祛瘀生發。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
氣血兩虛證
證候:多在病后或產后頭發呈斑塊狀脫落,并呈漸進性加重,范圍由小而大,毛發稀疏枯槁,觸摸易脫;伴唇白,心悸,氣短懶言,倦怠乏力;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補血。
方藥:八珍湯加減。
肝腎不足證
證候:病程日久,平素頭發焦黃或花白,發病時呈大片均勻脫落,甚或全身毛發脫落;伴頭昏,耳鳴,目眩,腰膝酸軟;舌質淡,舌苔薄,脈細。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七寶美髯丹加減。
細目 黃水瘡
要點 黃水瘡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 黃水瘡是一種發于皮膚有傳染性的化膿性皮膚病。中醫古代文獻又稱為滴膿瘡、天皰瘡等。
特點 皮損主要表現為淺在性膿皰和膿痂,有接觸傳染和自體接種的特性,在托兒所、幼兒園或家庭中傳播流行。
要點 黃水瘡的辨證論治
本病治療以清暑利濕為主要治法。實證以祛邪為主;虛證以健脾為主。
暑濕熱蘊證
證候:皮疹多而膿皰密集,色黃,四周有紅暈,破后糜爛面鮮紅,附近伴臖核腫大;或有發熱,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黃等;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暑利濕解毒。
方藥:清暑湯加馬齒莧、藿香。
脾虛濕滯證
證候:皮疹少而膿皰稀疏,色淡黃或淡白,四周紅暈不顯,破后糜爛面淡紅;多有食少,面白無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膩,脈濡細。
治法:健脾滲濕。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冬瓜仁、廣藿香。
細目 蟲咬皮炎
要點 蟲咬皮炎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 蟲咬皮炎是被致病蟲類叮咬,接觸其毒液或蟲體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種皮炎。較常見的致病害蟲有蠓、螨、隱翅蟲、刺毛蟲、跳蚤、虱類、臭蟲、飛蛾、蜂等。
特點 皮膚上呈丘疹樣風團,上有針尖大小的瘀點、丘疹或水皰,呈散在性分布。
要點 蟲咬皮炎的辨證論治
清熱解毒止癢。外治是關鍵。
內治 熱毒蘊結證
證候:皮疹較多,成片紅腫,水皰較大,瘀斑明顯,皮疹附近臖核腫大;伴畏寒,發熱,頭痛,惡心,胸悶;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止癢。
方藥: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地膚子、白鮮皮、紫荊皮。
外治
初起紅斑、丘疹、風團等皮損,用1%薄荷三黃洗劑搽。
生于毛發處者,剃毛后外搽50%百部酊殺蟲止癢。
感染邪毒,水皰破后糜爛紅腫者,可用馬齒莧煎湯濕敷,再用青黛散油劑涂搽;或外用顛倒散洗劑外搽。
松毛蟲、桑毛蟲皮炎可用橡皮膏黏去毛刺,外涂5%碘酒。
蜂螫皮炎應先拔去毒刺,火罐吸出毒汁,消毒后外用紫金錠磨水涂。
細目 疥 瘡
要點 疥瘡的病因病機
疥瘡是由人型疥蟲通過密切接觸而傳染。其傳染性很強,在家庭或集體宿舍中可相互傳播,可因使用患者用過而未經消毒的衣服、被席、用具等傳染而得。本病發生后,患者常伴有濕熱之邪郁于肌膚的癥狀。
要點 疥瘡的臨床特點
夜間劇癢,在皮損處有灰白色、淺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蟲。繼發感染者,稱膿窩疥。
要點 疥瘡的治療與預防
治療
疥瘡以外治殺蟲為主 硫黃治療疥瘡。
涂藥方法 先以花椒9g、地膚子30g煎湯外洗,或用溫水肥皂洗滌全身后,再擦藥。一般先擦好發部位,再涂全身。每天早、晚各涂1次,連續3天,第4天洗澡,換洗席被,此為1個療程。一般治1~2個療程,停藥后觀察1周左右,如無新皮損出現,即為痊愈。
預防
細目 濕 瘡
要點 濕瘡的臨床特點
皮損對稱分布,多形損害,劇烈瘙癢,有滲出傾向,反復發作,易成慢性等。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急性濕瘡以丘皰疹為主,炎癥明顯,易滲出;慢性濕瘡以苔蘚樣變為主,易反復發作。
要點 濕瘡的病因病機
由于稟賦不耐,飲食失節,或過食辛辣刺激葷腥動風之物,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外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與脾虛濕戀有關;慢性者則多病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乃至肌膚甲錯。發于小腿者則常由經脈弛緩、青筋暴露,氣血運行不暢,濕熱蘊阻,膚失濡養所致。本病的發生與心、肺、肝、脾四經的病變有密切的關系。
要點 濕瘡的辨證治療
本病以清熱利濕止癢為主要治法。急性者以清熱利濕為主;慢性者以養血潤膚為主。外治宜用溫和的藥物,以免加重病情。
內治 濕熱蘊膚證
證候:發病快,病程短,皮損潮紅,有丘皰疹,灼熱瘙癢無休,抓破滲液流脂水;伴心煩口渴,身熱不揚,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濕止癢。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
脾虛濕蘊證 2010
證候:發病較緩,皮損潮紅,有丘疹,瘙癢,抓后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納少,腹脹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健脾利濕止癢。
方藥: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紫荊皮、地膚子、白鮮皮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