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解熱鎮痛抗炎藥
解熱鎮痛抗炎藥共同的作用機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環氧酶,COX),干擾前列腺素生物合成。
前列腺素的作用: 1.合成和釋放的增多,導致體溫調定點的提高,體溫升高。2.PG具有一定的致痛作用,同時還具有顯著地提高痛覺神經末梢對其它致痛物質的敏感性。3.PG參與炎癥反應,使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充血、水腫和疼痛。4.還具有保護胃粘膜的作用(記住174圖)
非甾體類抗炎藥解熱作用特點:1.僅使高熱體溫降至正常,對正常體溫無影響(與氯丙嗪比較);2.不能對抗PG直接引起的發熱,僅能對抗內熱原引起的發熱;3.解熱機制是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環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從而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
代表藥
NSAIDs:阿司匹林
鎮痛藥:嗎啡
甾體類:氫化可的松
鎮痛機制
抑制COX,從而抑制PG的合成,慢性鈍痛
與阿片受體結合,通過G-蛋白耦聯機制抑制痛覺傳入中樞。慢性鈍痛
抑制比COX高一級的磷脂酶A2而抗炎。
藥理作用
解熱鎮痛,抗炎,抗血栓
鎮痛、鎮靜、鎮咳、催吐、縮瞳、直立性低血壓、免疫力降低、對平滑肌的影響
其他
無
欣快感,呼吸抑制,成癮性,耐受性
NSAIDs適用于中等程度的慢性鈍痛鹿:頭痛、牙痛、神經痛、關節痛、肌肉痛、月經痛、產后疼痛及癌癥骨轉移痛等 ; 而對創傷引起的劇痛、內臟平滑肌絞痛及尖銳的一過性刺痛無效。因為慢性鈍痛是由于致痛物質PG增敏感覺器產生的,NSAIDs可以抑制其合成,故可鎮痛;但是銳性疼痛是直接刺激痛覺末梢產生的,不產生PG,故NSAIDs不能鎮痛。
NSAID抗炎和抗風濕作用:(苯胺類幾無此作用)⑴有效減輕炎癥的紅、腫、熱、痛等反應,故能明顯的緩解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 ⑵不能根除病因。⑶不阻止病情進展或合并癥發生。
阿司匹林( aspirin,乙酰水楊酸)過量用碳酸氫鈉解救
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a、解熱鎮痛:較強,降低發熱體溫,對正常體溫無影響,對中、輕度體表疼痛尤其是炎性疼痛有明顯鎮痛效果。
b、抗炎、抗風濕作用:較強,對急性風濕熱病療效迅速、確切,可用于該病的診斷鑒別,但藥量接近中毒劑量,應隨時檢測血藥濃度,調整劑量。
c、影響血小板的功能:小劑量(75-150mg/d):對血小板中的COX-1特別敏感,抑制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高劑量( 0.6-0.6g以上/d):抑制血管壁中的COX-1,減少前列環素( PGI2 )的生成——促進血小板聚集,促進血栓形成。故臨床常采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手術后有靜脈血栓形成傾向者。
d、其他: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癥(川崎病)、治療膽道蛔蟲 。
不良反應
a、胃腸反應:最常見,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胃潰瘍及無痛性胃出血。原因:直接刺激胃粘膜;抑制胃粘膜合成PGS; 預防:餐后服用,同服抗酸藥;同服PGE1/2 衍生物米索前列醇、恩前列腺素;
b、凝血障礙:一般劑量時,抑制血小板凝聚,長期使用還可以抑制凝血酶原的生成,從而導致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延長。預防:維生素K
c、水楊酸反應:頭痛、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視聽力減退等,嚴重時出現酸堿平衡失調,精神失常,總稱為水楊酸反應; 處理:停藥,靜滴碳酸氫鈉注射液,加速從尿中排泄。
d、阿司匹林哮喘: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后引發的哮喘。機制:抑制了COX使PG合成受阻,導致脂氧酶途徑生成的白三烯增多,引起支氣管痙攣,誘發哮喘。
e、瑞夷綜合征偶見于兒童、青年,病毒感染伴發熱,應用阿司匹林時:嚴重肝衰竭合并腦病。
f、過敏反應: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
禁忌癥:胃潰瘍、嚴重肝損傷、低凝血酶原血癥、維生素EK缺乏者、血友病、哮喘、鼻息肉、慢性蕁麻疹。
阿司匹林精氨酸、賴氨酸鹽水溶性大,可制注射劑,起效快,作用強,而且避免了口服給藥對胃腸道的直接刺激。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執業中藥師考試歷年真題 執業西藥師歷年真題 2013年執業藥師考試招生方案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