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應用的各種抗生素。抗生素是針對細菌的藥物,對于病毒等其他病原體引起的疾病沒有作用。
一、抗菌活性
1、抗菌藥物分類:殺菌藥和抑菌藥。
(1)殺菌藥: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多黏菌素類等。
(2)抑菌藥: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酰胺醇類等。
2、抗生素后效應:抗菌藥物藥效動力學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指抗菌藥物與細菌短暫接觸后,細菌受到非致死性損傷,當藥物清除后,細菌恢復生長仍然持續受到抑制的效應。
3、最低抑菌濃度、最低殺菌濃度:測定任一種病原微生物對某一抗菌藥的敏感性。
二、病原微生物的耐藥性
1、天然耐藥性:遺傳特征,一般不會改變。
2、獲得耐藥性:由病原徽生物體內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改變而產生。
DNA的變化包括:
(1)通過染色體DNA的突變;
(2)通過質粒重新組合或獲得耐藥性質粒而產生。
3、耐藥性質粒廣泛存在于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中,經質粒介導的耐藥性在自然界中最多見。
耐藥性的發生機制:
(1)鈍化酶或滅活酶(如β-內酰膠酶、氨基糖苷類鈍化酶、氯霉素乙酰轉移酶)的形成;
(2)細菌細胞壁通透性改變,使抗生素無法進入細胞內;
(3)細菌細胞膜上存在的抗感染藥物外排系統,使菌體內藥物減少而導致細菌耐藥;
(4)靶位組成部位的改變,使抗生素不能與靶位結合而發生抗菌效能等。
三、抗菌藥物的藥動學及藥效學
1、抗菌藥物藥代動力學/藥效學(PK/PD) 是將藥物濃度與時間和抗菌活性結合起來,闡明抗菌藥物在特定劑量或給藥方案下血液或組織濃度抑菌或殺菌效果的時間過程。
2、抗菌藥物按照PK/PD的特點分為:
(1)濃度依賴型:血漿峰濃度Cmax越高,清除致病菌的作用越迅速、越強。藥物包括氨基糖苷類、氟喹諾酮類、達托霉素、多黏菌素、硝基咪唑類等。
(2)時間依賴型:β-內酰胺類、林可霉素、部分大環內酯類藥物等。一般推薦日劑量分多次給藥和(或)延長滴注時間的給藥方案。
(3)時間依賴型且抗菌作用時間較長:替加環素、利奈唑胺、阿奇霉素、四環素類、糖肽類等。
①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給藥后即刻達到血藥峰濃度,重癥患者宜采用此給藥途徑。
②克林霉素、利福平、多西環素、頭孢氨芐、頭孢拉定、頭孢克洛、頭孢丙烯、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異煙肼等的吸收可達90%或以上。
③四環素和土霉素因易與金屬離子螯合而影響其吸收,其活性也可被堿性物質所抑制,故不宜與抗酸藥合用。
④氨基糖苷類、多黏菌素類、萬古霉素、兩性霉素B等口服后吸收很少,僅為0.5%~3%。
⑤大多數抗菌藥物的主要經腎臟排泄,部分抗菌藥物通過肝、腎雙通道排泄和肝臟代謝清除。肝、腎功能不全時,必須及時調整劑量、延長給藥間隔和(或)監測血藥濃度。
2020年執業藥師考試大綱可能會有這些調整! / 點擊查看>>最新版考試教材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