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手筆勾畫上海世博會宏偉藍圖,為世界奉獻“和諧城市”精彩范本;
他,一次次沖在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的最前線,義務幫助災區重構美好新家園;
他,情系城市未來,執著創新推動城鎮走向“智能”;
他,最珍視“教師”身份,傾力為國家培養規劃棟梁……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有他大顯身手;
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刻,有他挺身而出。
“是責任召喚我這么做。”他說。正是這份心底油然而生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讓他在重大項目、重要關頭不曾缺席;他一次次帶領一支支團隊,以愛國情懷和專業智慧作筆,在祖國大地傾情書寫著同濟規劃的精彩華章。
他,就是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教授。
一段真摯的世博情緣
身為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這個名字,早已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緊緊連在一起。
能在世博會規劃的全球招標中勝出,倚靠的不僅僅是精湛的專業規劃實力,更重要的是心中那一份獨有的深情。
早在25年前,一粒世博的種子,就在他心中悄然埋下。那是1985年,同濟大學首屆研究生楓林節論文頒獎,時任上海市市長為一等獎獲得者吳志強頒獎,他語重心長地對年輕人說:“你是學規劃的,可以多關注世博會,為上海將來舉辦世博會做準備。”從此,吳志強就開始用心收集世博會資料。即使三年后赴德留學,“世博”也一直縈繞在他心頭,中國如何辦世博,成為他長期思考、鉆研的問題。
2004年5月,世博會規劃方案面向全球招標。消息一傳出,身為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的吳志強就在院內發出總動員:“同濟在上海世博會中守土有責!”“我們要爭一口氣,在自己的土地上自主創新!”在他的集結令下,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師來了,博士生、碩士生也來了。5月、6月、7月,團隊近百天連續鏖戰、合力攻堅,學院大樓每晚燈火不眠。7月底,凝結著集體的智慧、夢想、豪情和愛國心,以“28 根構筑物編織而成的‘世界眼’,把浦江兩岸連成一片”的同濟世博規劃方案,在最后一輪競爭中勝出,成為最終中標的全球三甲中唯一的“國字號”。
回望7年前的上海世博園區,綠色的創新手筆隨處可見。通過街坊自然風場模擬技術,實現室外兩米左右人工降溫6℃; 通過 LED 照明技術,最大程度地減少室外照明的能耗;為園區規劃保留了25萬平方米的優秀近代工業建筑;通過“和諧城市”這個全新理念貫穿所有意象……一系列可持續的技術手段,讓整個世博園區成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城區的實驗與示范。
“和諧城市: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人與人的社會和諧,歷史與未來的生命和諧”,這一上海世博規劃的主題詞如今已越來越深入人心。在吳志強看來,這些思想,是上海世博會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我們用中華理念應對今天世界性城市發展中面臨的重大挑戰,通過上海世博會將中華民族整體智慧向全世界傳遞,富有特別意義。”
真情繪制災區新家園
責任、使命、國家利益,在他心中重千斤。
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讓他在汶川特大地震突發之際,第一時間自覺自愿地果敢站出、勇擔重責,成為駐守在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主戰場的排頭兵。
2008年5月13日,時任四川省建設廳廳長楊洪波在通信恢復后接到的第一個電話,就是來自吳志強的:“我要帶團隊過來,義務做應急規劃和災后重建規劃。”
又一場戰役悄悄打響。5月18日,吳志強親自帶領一支先遣隊趕赴災區,對受災現場作先期勘探。21日晚,他又火速返滬,連夜召集處于待命狀態的數十名同濟精兵強將,立下軍令狀:在最短時間完成4個縣市40多個鄉鎮臨時安置點的緊急規劃重任。他言辭懇切:“我們早一天出圖紙,施工隊就可以早一天施工,臨時用房就可以早一天搭建起來,災區人民就可以早一天離開臨時帳篷。”
速度之快,超乎想象。5月25日,能安置近50萬人口的152個安置點的規劃圖紙,全部送交到建設廳廳長手中。
6月3日,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又成為“都江堰市災后重建規劃概念方案”中選的10家編制單位之一,并負責綜合各家方案,完成最終規劃。老城修復、新區規劃、居民點規劃……,在吳志強的調度下,一撥又一撥同濟師生前往災區,利用專業技術所長,為災區人民重新描繪出一幅幅美好的新家園。他本人十余次親赴災區,提供現場指導。
災區歸來,他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是:“只有到了抗災第一線,你才能深深感到作為建筑師、規劃師的責任。建筑規劃師不只是造房子,而是要成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守護神。”
城市應該充滿智慧
“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數據”“城市智商”……這是近年來在大小論壇上,吳志強報告中出現的幾個高頻詞。
當中國城鎮化率邁過50%大關后,中國應當走一條什么樣的發展道路?他帶著深邃的思索,帶領團隊開啟了新的科研征程。他提出:走“智力城鎮化”發展道路,是中國城市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這是他牽頭組建的“智能城市規劃協同創新中心”的研究成果之一。這一中心志在破解城市群在智能發展道路上的關鍵問題,著力培養這一領域的未來人才,力爭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可持續城鎮化研究智庫。他為此投入了巨大的心力,樂此不疲。
他對“城市”有著難以言說的特殊感情。在他眼中,城市是一個蓬勃的“生命體”,每天都在生命成長。他在規劃研究中引入人工智能,通過“人工智能+城市規劃”,推動城市規劃從“經驗”走向“生態理性的科學”,希冀對城市進行智能診斷、智能規劃、智能建設、智能運行,讓城市越來越智能、聰明、可持續。
“綠色校園是智能城鎮化的先行試驗田,把校園變綠是把城市變綠的起點。”近年來,他發起成立“國際綠色校園聯盟”,在校園中率先示范智能城鎮化技術。他還聯合全國10多所大中小學上百位一線教師,主編了涵蓋大中小學、我國首套綠色校園與綠色建筑知識普及性教材《綠色校園與未來》,為可持續智能城鎮化建設儲備未來人才……
自2015年起,他還面向全校開設一門名為《可持續智能城鎮化》的公選課。“城市問題,并不只是城市規劃家、城市建設者的事,每一個公民都肩負著責任。”他說,讓不同專業的學生結合自身的專業學習,樹立起“和諧城市”價值觀,今后在工作中與其它專業協同解決城市問題。
當選德國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他的學術建樹和工程實踐,受到國際學界認可。
2014年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總規劃師、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設計綜合方案總規劃師,他一次次被委以重任,以新理念、新技術指導重大工程實踐……
他這樣表達著自己的心愿:帶領團隊,以民眾最為關切的城市病治理為導向,集中突破百姓關注的民生服務,力爭在2020年能在若干示范城市形成人工智能2.0的“人、機器、城市”的智能范式,以學科支撐我國早日邁向“智力城鎮化”。
培養優秀的規劃師
記者問:“假如您此時不是在接受采訪,會是在干什么呢?”“我會跟我的學生們在一起。”吳志強教授不假思索地答道。
“他對教學十分投入,即便手頭的事情再大、再多,對上課也從不馬虎。”這是同事們的共同印象。自1997年回到母校執教至今,吳志強教授親手指導過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超過百人。盡管行政、科研、規劃實踐等多頭都要兼顧,他還連續多年主動要求帶本科生的畢業設計。即使自2011年11月起,他擔任同濟大學副校長,校內外事務繁忙,他對教學、培養學生依然滿懷熱誠。
笑起來一臉燦爛,授課富有激情,言談風趣幽默,能拉一手大提琴……他以豐厚學養和人格魅力征服了莘莘學子,連續多屆入選“可愛的老師”。
如何造就未來優秀的規劃師?“專業技能的培養重要,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更為重要。”吳志強認為,一張圖紙,看似形態,是技術層面,背后彰顯的卻是社會責任的擔當,“規劃師的特質就是社會責任。”
他給學生提供了難以想象的實踐平臺和發展空間。在他主持的重大科研課題和工程項目中,都有博士生、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參與的身影。他說,“好的規劃、設計背后一定有研究在支撐,讓學生參與研究、實踐,會成才得更快。”
他為研究生制定了九點“人才觀”標準,其中“優秀的品格”居首位。“我希望10年、20年后,他們能成為中國規劃設計界的中流砥柱,能將千年的中華智慧與現代規劃思想融會貫通,能胸懷人民,擔當得起社會責任。”吳志強說。
已畢業多年的學生仍與他保持著在線聯系,包括一些遠赴海外的學生。即便離開母校多年,當這些年輕人在工作生活上遇到困惑時,總還是習慣于向自己的恩師求教。吳志強說:“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還是一種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傳遞。當老師、為國家培養規劃人才,是我一輩子的事。”
有國際權威專家觀察到,在吳志強擔任兩屆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的6年間,學院學科的整體實力大幅提升。
“有幸參與這么多大事,很高興能為國家的進步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吳志強說。
本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城鄉規劃師
[協議護航班]
7大課程模塊 3大研發資料資料退費服務校方服務
城鄉規劃師
[沖關暢學班]
5大課程模塊 2大研發資料 校方服務
城鄉規劃師
[精品樂學班]
3大課程模塊 研發資料 校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