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題庫:2019年城鄉規劃師考試《相關知識》強化題(4)
單項選題
1、城市配水管的管徑一般至少為( )mm,而供消防用水的配水管管徑應大于(A)
A、100
B、120
C、150
D、180
2、城市是( )的產物。(D)
A、人類第一次勞動大分工
B、人類第二次勞動大分工
C、生產發展和人類第一次勞動大分工
D、生產發展和人類第二次勞動大分工
解析: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品有了剩余,產生了物物交換。這種以物物交換為特征的商業和手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開來,形成具有商業及手工業職能的城市,所以城市是生產發展和第二次勞動大分工的產物。
3、下列關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與運輸的說法,錯誤的是( ).(B)
A、垃圾的收運是城市垃圾處理系統中的重要環節,影響著垃圾的處理方式
B、垃圾的收運過程復雜,耗資巨大,通常占整個處理系統費用的50%~70%
C、垃圾的收集運輸方式受到城市地理、氣候、經濟、建筑及居民的文明程度和生活習慣的影響
D、在城市垃圾的收運過程中,應盡可能封閉作業,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解析:垃圾的收運過程復雜,耗資巨大,通常占整個處理系統費用的60%~80%
4、依據廢物箱設置間隔的規定,商業大街、交通干道、一般道路的設置間隔分別為( )m、( )m和( )m。(B)
A、25~50;50~75;75~95
B、25~50;50~80;80~100
C、30~50;50~70;70~90
D、30~50;50~80;80~100
5、下列關于肌理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C)
A、肌理是表面的細微結構,是材料的物質特征,它以輕微的變化和色彩一起給予空間以物質的知覺
B、在近距離時或當觸及時,人更容易發現肌理的微差,即使是最光滑表面在放大鏡下也能看出不同的起伏
C、肌理與色彩一樣,可通過對比來豐富建筑的表現力
D、自然中充滿著美的肌理,反映了空間的美
6、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是( ).(B)
A、一種以電腦為基礎、處理地理空間信息的綜合性技術,英文名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
B、一種以計算機為基礎、處理地理空間信息的綜合性技術,英文名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C、一種以計算機為基礎、分析地理地面知識的一門技術,其英文名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D、一種以計算機為基礎、處理地理空間信息的單一性技術,其英文名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7、克里斯泰勒創建中心地理論深受杜能和韋伯區位論的影響,下列對其表述正確的是( ).①每一點均有接受一個中心地同等機會,一點與其他任一點的相對通達性只與距離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統一的交通面;②生產者為謀取最大利潤,尋求掌握盡可能大的市場區,致使生產者之間的間隔距離盡可能的大;③消費者為盡可能減少旅行費用,都自覺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購商品或取得服務;④經濟人假設條件的補充對中心地六邊形網絡圖形的形成無直接關系。(C)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以下道路綠化不合理的是( ).(A)
A、在靠近廣場或大型公共建筑附近不可布置用花、草、灌木等組成的街旁花園
B、在寬度大于40m的濱河路或主干道上,當交通條件許可時,可考慮沿道路兩側或一側成行地種樹,布置成有一定寬度的林蔭道
C、一般可以在靠車行道一側考慮布置草地、花叢、灌木和矮喬木等
D、可在靠人行道的一側布置遮蔭的喬木
解析:用花、草、灌木等組成的街旁花園是可布置在靠近廣場大型公共建筑附近的。
9、城市總體布局是通過城市用地組成的不同形態體現出來的,研究城市用地各項主要用地之間的內在聯系,城市總體布局內容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組織,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①工業企業的組群方式布置,形成城市工業區②按居住區、居住小區等組成梯級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區③組織城市綠化系統,建立各級休憩場所④組織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動中心體系⑤劃分城市道路的類別,形成城市道路交通體系(A)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這些方面構成了城市總體布局的主要內容。城市總體布局是要使城市用地功能組織建立在工業與居住等功能區的合理分布這一重要的原則基礎上,使城市各部分間有簡捷而方便的聯系,最大限度地簡化城市交通組織并節省交通時間。
10、在城市道路工程設計中,下列( )種設計是包括在城市道路平面設計中的。(A)
A、行車安全視距驗算
B、街頭綠地綠化設計
C、雨水管干管平面布置
D、人行道鋪地圖案設計
解析:解析:道路平面設計的主要內容是根據路線的大致走向和橫斷面,在滿足行車技術要求的情況下,結合自然地理條件與現狀,考慮建筑布局要求,因地因路制宜地確定路線的具體方向;選定合適平曲線半徑,合理解決路線轉折點之間的曲線銜接;論證設置必要的超高、加寬和緩和路段;驗算必須保證的行車視距;并在路幅內合理布置沿路線車行道、人行道、綠化帶、分隔帶以及其他公用設施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