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規劃師考試《規劃原理》第一章: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化
第一章: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化
大綱要求
1、掌握城市化的含義
2、熟悉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3、熟悉城市化進程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
1、城市化含義
城市化是18世紀產業革命以后社會發展的世界性現象,世界各國先后開始從以農業為主的鄉村社會轉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化城市社會,這是一個必然的歷史過程。
意義:探索城市化發展的普遍規律,預測其發展前景,對確定適合本國國情的城市發展道路,以及制定相應的城市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城市化是鄉村轉變為城市的一種復雜過程。對城市化過程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理解,歸納起來有社會學的、人口學的、經濟學的和地理學的不同概念。
社會學家認為:城市化是一個城市生活方式的變化過程,它意味著人們不斷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納入城市的社會組織中去,而且還意味著隨城市發展而出現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斷強化。
人口學家認為:城市化是鄉村人口向城市轉化和集中的過程。兩種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場所(既城市地區)數量的增加;二是每個城市地區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加。
經濟學家認為:城市化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的進步,人們離開農業經濟向非農業經濟轉移并產生空間聚集的過程。
地理學角度:城市化是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專業過程,這一過程包括農業甚至未開發區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圍的擴展。
定義: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和農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二層含義:人口集中過程和景觀轉變過程
城市化既是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又是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農業產業轉化為非農業產業,以及社區結構和空間形態轉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農村的擴散過程。城市化還應包括原有市區的結構重組、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更新、環境的改善等。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
普遍接受的:人口統計學指標(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指標)
計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
U--城鎮人口
P--總人口
不同國家對城鎮人口統計標準的設定不同,往往缺乏可比性。
3、城市化進程的三個階段
(1)初期階段(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在30%以下):農村人口占絕對優勢,工業生產水平較低,工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農業剩余勞動力釋放緩慢。
(2)中期階段(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間):工業基礎已經比較雄厚,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工業吸收大批農業人口。
(3)穩定階段(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間):為了保持社會必須的農業規模,農村人口的轉化趨于停止。
世界城市化發展規律表明,當城市化水平達到30%、人均GDP達到800美元時,城市化進入加速發展階段;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長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國目前的城市化進程正處在這一加速發展階段。
(二)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熟悉)
1、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
2、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
3、經濟發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國際上習慣于把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作為衡量該國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標志之一。
(三)城市化與社會發展(熟悉)
1、城市化進程本身是社會發展過程
2、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互相作用和影響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也在不斷提高現代化水平(社會設施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環境質量和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科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意識、觀念、價值取向、人際關系發生積極變化)
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作為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載體,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3、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關于現代化社會指標的研究表明,現代化社會的指標都是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實現的
輔導資料:
試題演練: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