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作文題比往年的來得更“簡單粗暴”,也更讓人一目了然。但簡短的題目并不意味著考場佳作就能信手拈來,在審題沒有難度的情況下,要脫穎而出,更考驗考生的功底。
題目雖然只有短短兩個字,但其中的寓意卻是深刻的。
首先,“回”代表了已經(jīng)離開,“離家”是“回家”的前提。考生在選擇素材時一定要謹記這點。
其次,“家”不止是身體的休憩所,更是心靈的歸依處。所以,在立意時,中心主旨一定要緊扣“家”對“離家游子”的慰藉和呼喚。家與家族的觀念,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也是核心價值的所在。回家也是中外文學(xué)作品最常見的主題之一。因此,這一題目看似平常,其實切合中華文化最深層的本質(zhì),也反映人對“歸屬感”的積極渴望。
文章貴在有真情實感。對一個初中生來講,“回家”這樣的題目,最直接應(yīng)該想到的是自己每天要回的“家”,爸爸媽媽的無私關(guān)愛,他們對自己學(xué)業(yè)的支持,他們的期望;或者是把校園當作“家”,和藹可敬的老師、團結(jié)互助的同學(xué)甚至是校園里熟悉的一草一木,都是可親可愛的家人。
再發(fā)散開去,如果關(guān)注社會,可以聯(lián)想到貧困地區(qū)孩子們的艱苦的家,特別是近幾年社會熱點話題——“留守兒童”;內(nèi)地打工者為了家而離家在外,他們的妻兒在家思念外出的親人,出外打工者思念家里的親人等等。甚至還可以選擇采用小說的文體,想象“閱盡人間滄桑的游子”回家;或者針對熱門政治話題“臺灣回歸”以及文化焦點“回歸精神的家園”、“繼承歷史傳統(tǒng)文化”等展開論述。
對于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于亞當?shù)暮笠醽碚f,家是他們的天堂。——題記
于我們凡夫俗子而言,不管是否情愿,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人們的匆匆腳步,從來不曾停歇。行走一生的腳步,無論起點,還是終點,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心靈的皈依——“家”。
回家,是屈原的執(zhí)念與堅持。今日恰逢端午,不免思憶屈原。遭遇離騷的屈原,在被放逐的過程中,一直心系故里――郢都。正因為心中有所寄托,所以無論遭遇多少苦難,他都可以戴著高冠,佩著長劍,高聲吟唱著“九歌”。而在郢都被攻陷,國破家亡之時,他知道在這個世間已無他的皈依之處,毅然選擇去到另一個地方尋找他回家的路。
回家,是辛棄疾難以割舍的醉夢。辛棄疾致力于抗金護宋,收復(fù)失地,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尸還,是他一生的追逐。在被彈劾落職歸隱山居后,仍然留戀于心之所向——沙場。“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即使塞外的生活環(huán)境再惡劣,邊疆的戰(zhàn)事再無情,但卻都是稼軒魂牽夢繞的家園。
回家,是錢學(xué)森義無反顧的責(zé)任。錢學(xué)森一直心系研究學(xué)術(shù),赴美留學(xué),潛心研究,縱使艱難重重,他仍不屈不撓致力于研究科技。在國家危難之時,即使受到美國政府的拘留軟禁、威逼利誘,他還是毅然放棄功名利祿,從大洋彼岸渡海歸來。報效祖國是他無法忘懷的夙愿。
李白再瀟灑,也不免“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再無私,也哀嘆“家書抵萬金”;韓愈再豁達,也不抵“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的無奈;李后主再多情,也難消“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思……
倦鳥思巢,落葉歸根,回家,似乎是自然的本能。無論人們的腳步怎樣匆忙,總有一聲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吶喊,提醒著我們,不忘記回家的路。這一生,我們,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責(zé)任編輯:f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