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考生系統的復習心理咨詢師考試,全面的了解心理咨詢師考試教材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心理咨詢師考試輔導資料,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目的:探討問題學生行為糾正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通過學校管理、家庭教育的各個層面,制訂輔導的切實計劃。結果: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理論,可以較好地糾正問題學生的行為。結論: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耐心、細致的教育是問題行為學生轉化的一種良好方法。
一、個案的基本情況
K,獨生子女,15歲。被其他學校勸退(原因是打架、逃學),性格直爽、好沖動。頭腦較聰明,很講義氣。父母不在深圳,K住校,半個月回家一次。父母對K很寵愛,在各個方面都盡量滿足K的要求,對K的期望值也很大。
二、問題行為的表現
1、K是從其他學校(被勸退)轉來的,在大家的印象里不是很好。
2、K是住校生,有時候不遵守住宿制度,晚上不按時就寢,大聲在宿舍講話。喜歡去網吧玩游戲,曾經多次試圖從學校圍墻爬出,但最后只有兩次得逞(一次被德育處警告;另一次險些被開除)。愛打架。
3、學習興趣不大,上課愛說話,擾亂課堂紀律,有時候不交作業。除了數學成績稍微好些,其他學科都是紅燈,上課睡覺是經常的事情。
4、思考問題往往以自己的愿望為出發點,對他人是絕對化的要求。執拗、偏激,對矛盾歸因時只看對方的錯誤,對老師的批評教育,表現出強烈的抵觸情緒,經常給班級管理帶來困難,班主任很頭痛。
從以上行為中,可以判斷K品行存在障礙。急需矯正。
三、制定方案,科學輔導
1、父母與家庭治療。主要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
首先,矯正母親的錯誤教育觀念和行為。K母親很溺愛K。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愛K,呵護過度,孩子有時候違反了校規,她就到老師那里講個不停,說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的表現好,或者為孩子開脫責任。我多次跟K母親交流,反復強調孩子犯錯誤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要允許孩子反錯誤,對孩子怕著怕那,是不利于正確教育的。矯正K的錯誤需要一個過程。著急是沒有用的。家長應該耐心疏導,幫助孩子逐漸克服缺點。孩子有問題后,推卸責任、埋怨、責備都只能事與愿違。
其次,是合理運用獎勵技術。及時獎勵其合理行為,使其好的行為及時得到強化。決不能體罰。獎懲結合。獎為主,但獎勵要有原則,不能超越許可的范圍(一次因為K考試達到了母親的目標,姨媽代母親給K獎勵了一部價值3000余元的手機)。
再次,是建立和睦的朋友式的父子關系。父親應放下尊嚴,同孩子多談心,打開孩子的心結,知道孩子心中想什么、希望什么、喜歡什么。多鼓勵孩子。
2、認知治療。
對于大部分問題行為學生來說,對自身行為的正確認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我認為認知過程中K對當時情境的評價、對周圍人的反應,以及在特定事件中做出的自我陳述,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必備資料。
首先,說服教育是認知治療的第一途徑。轉變K的道德意識,主要采取與其談心的方式。我選擇了K喜歡的方式,如手機信息聊天。盡量不選擇在辦公室,這樣K可以放松與我交流。每次談心之前,我先確定談話主題,設計一些問題,逐漸了解K的道德水平。如“為了幫助同學出校,自己裝病”這件事情,讓K認識到,不管自己主觀想法多么的好,自己多義氣,但是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錯誤的。這種說理教育雖然力度不大,見效不快,但是只要得法,一定能治標治本的,相反,急于求成,用教師的權威說服學生,會適得其反。
其次,問題訓練是認知治療的必由之路。心理學認為,兒童對于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傾向于用一種帶有敵意的先入為主的印象做出解釋。如一些學生,對老師的教育,總是堅決的排斥和強烈的拒絕,認為自己沒有錯,或者是老師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對,以此來維護自己的面子,證明自己行為的正確。這是錯誤歸因引起的。因此,必須訓練學生的思維過程。這個過程包括:我是誰?我要做什么?我考慮問題的所有可能性?我需要評價我是如何去做的?然后通過一些具體的問題,訓練K應用這些步驟解決自己實際遇到的問題。訓練題目來自于K的生活實際。如你上課睡覺、大聲說話,老師提醒你或者同學提醒你,,你怎么辦?你不寫作業不交作業,同學或者老師批評你,你該怎么辦?在訓練中使K熟練運用這些步驟,能夠做到自然而然和不需要專門注意地應用它們。
第三,激發動機是認知治療的最佳方略。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緒追求的影響。情緒是學習動機主觀因素中極為活躍的重要變量。課堂上,情緒體驗的性質和程度直接制約著學習動機的趨向和動機水平。K由于經常不完成作業,上課睡覺,經常受到批評,缺乏成功的體驗,對學習產生消極情緒。對學習內容厭倦,對老師的教育有很大的抵制態度。K是班主任的常客,只要稍微留意,會經常看見K立在辦公室里。操作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操作性行為,通過強化定律,可以塑造積極行為。獎賞通常包含稱贊、積極關注等內容。教師對學生的理解、關懷,平等相待的態度及親切和藹的微笑、鼓勵的話語是對孩子最大的獎賞。對K來說,缺少的正是以上這些。多給K些獎賞,K的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的滿足就得到保證了,他的行為就會有很大改觀的。
四、治療與輔導過程中的問題
1、耐心疏導
教育的奇跡來自于平時的引導中,課上課下,我盡量找機會給K表現。讓K體驗成功的感覺。作業認真表揚、積極回答問題表揚、考試成績好表揚等等,以這些閃光點為契機,耐心正確引導。有時候K的一些小毛病,如晚自修沒有作業的時候,借口悄悄地去操場玩等。每當這個時候,我不是指責、唉聲嘆氣,而是積極地去跟K交流,了解其中原因,再下結論。事情過去后,我讓K冷靜思考,把當時事情全過程再回憶一遍,自己找到出錯的原由,幫助其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逐漸改變。強化K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
2、允許反復
學生的不良行為,在矯正過程中會多次出現反復。學生的不良行為,在矯正過程中會多次出現反復。因為受原有道德習慣的影響,主體會做出自動的反應。雖然道德認識已經有所改善,但是作為調節道德行為的內部力量,其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質還沒有形成,不能保證知與行的一致。同時,客觀的道德不良刺激,也會對其行為的矯正產生消極的影響。錯誤反復出現。教育過程具有長期性。所以急于求成,或者遇到問題就灰心是不可取的。
一次,K裝病與同學一起出校,卷進一場嚴重的打架中,經調查得知,K全然蒙在鼓里。后我進一步了解到,當時K不想出去,因為同學寫好了假條(學校規定,住宿生一周內不允許請假兩次),借陪K看病的理由,想出去,K很義氣,就拿著病歷,跟同學出去了。沒有想到,出去后,發生被搶被打的事件。(這中間還有個細節,當時幾位同學遭襲擊的時候,K還搶奪對方的兇器,進行了還擊,保護了其他同學。)從這次行為中,可以看出,K的道德動機是好的,而且搶奪對方的兇器,保護同學的行為,說明K的道德認識有明顯提高,道德情感也有明顯改觀。K也在努力地克制自己的不良行為,只是自制力還不夠強。我認為這件事情是K行為矯正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于是,我對K的搶奪對方的兇器,保護同學的行為,予以肯定,又通過問題訓練引導他客觀分析裝病離校的行為。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教育,K有了較為明顯的進步。
通過治療與教育,K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愛護、支持與鼓勵。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到滿足,求知的需要隨之產生。表現在K上課開始聽講,參與課堂問題討論,作業積極完成。我不斷積極鼓勵,使其成功感得到強化,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逐步提高。對K的教育見成效。上學期期中考試,K的學習名次已經由原來的20多名,到現在的前5名。成績達到了重點班的要求。
五、個案小結
1、輔導方法
在輔導過程中,我始終尊重K,理解K的行為,信任K的行為,和K真實地交流;同時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逐漸引導K進行對自己行為的獨立思考;減少K對我的戒備心理,能夠聽我的話,這就為我的教育奠定的很好的基礎,我在此基礎上,幫助K解開了一些心底的“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導K自己不斷鼓勵自己、相信自己。
2、經驗與教訓
建立很好的師生信任關系,這是我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給學生不斷樹立學習自信的&ldq
(責任編輯: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