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微軟全球副總裁張亞勤親身經歷的一個故事。1985年,張亞勤赴美留學,在以滿分通過博士生入學考試后,張亞勤跑去向導師求教如何選擇博士論文的題目。
“老師,您看我的博士論文到底該做什么題目?”
誰知道那位老師說:“我還正要問你這個問題呢!”
張亞勤感到很意外。因為在國內,總是導師先給學生劃定一個大致的論文范圍。而在美國,總是學生自己找研究課題,導師只是最后幫助把握一下,提一些建議。張亞勤很快意識到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區別:“開放”與“計劃”教育的區別。他認為這種開放的學習方式更能使人產生學習興趣,也更有創造力:“自己選課題的時候總是最用心的時候。”
知識社會的秘密就在于創造力。正如畫家筆下的世界,一張紙、一支畫筆,基本顏色永遠只那幾種,無非是線條和點的組合,每個元素都沒有新的發明,但因為畫家的創造力,它就能具備無限的藝術價值。缺乏資源的日本就是個榜樣,在其1982年的國策審議中,日本作出了“開發日本人的創造力,是日本通向21世紀的支柱”的決議,把開發國民創造力作為基本國策來執行。
中國“計劃”教育束縛創造力的問題,已經為很多人所認識到。教育系統不能提供足夠的“創造型人才”,已是“中國制造”提升為“中國創造”的重要制約。但是對于個人來說,最現實的無疑不是等待大環境的改變,而是個人主動去進行開放式學習。主動進行開放式學習,我認為需要注意四個關鍵:
(1)善于變被動為主動
蕭伯納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適應自己。”人都是在這種主動的不斷調整、不斷適應的過程中成長的。那些被動學習和工作的人,總是郁郁不得志。相反,那些積極上進勇于創新者,也許常有一時的困頓,但最終都能擁有一個比較輝煌的職業前景。
(2)敢于打破各種定見和共識
要想成為一名擁有創造力的成功人士:第一,要破除迷信權威的定勢。凡是有人群的地方總會有一些權威,這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的現象。但權威只是權威,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第二,要破除沒有獨立判斷力和思考力的“從眾定勢”(羊群效應)。在傳統社會中,大部分人的行為選擇其實都是從眾的結果,很少經過自己獨立的深思熟慮。第三,要破除觀念思維、經驗主義等主觀定勢,不要給自己上思維枷鎖,我們不僅需要敢于挑戰專家的權威,也需要敢于自我否定。
(3)富有創新意識
通常說來,關于創新要注意兩點誤區,其一,創新不是刻意求新。泰康人壽保險公司的董事長兼CEO陳東升就認為:“很多人把違背規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標榜為創新,結果頭破血流,這種案例太多了。”其二,創新不僅僅是談技術,人的觀念、思維、思想、創意,是更深層次的創新,也是創意經濟產業的來源。著名管理大師彼得杜魯克在其著作《下一個社會》中斷言,美國和歐洲終將落后于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只認為技術層面上的創新才算是創新,這在“下一個社會”將是致命的一點。
(4)敢于堅信自己
對于一個創造型人才來說,自信非常重要。擁有自信,才能夠不怕失誤、不怕失敗地去進行新的嘗試。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敢自信走“小路”的人,通常也難成為創業型人才。
最后,我想引用BP中國公司化工副總裁易珉的一句話作為告誡:“應對日益復雜的企業和市場的挑戰,我們唯一能夠勝算的地方就是開放式的學習,打破常規傳統的學習,打破地域的學習,打破語言和文化界線的學習。”
(責任編輯:liusheng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