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試述財政支出規模、結構的內涵及支出結構的改革措施
參考答案:
(一)財政支出規模、財政支出結構的內涵
財政支出規模,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政府通過財政渠道安排和使用的財政資金的絕對量和相對量,是根據一定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和政府職能實現的要求等因素測算和完成的政府集中性支出的數量反映。財政支出結構是指不同類別、不同性質的支出占財政支出總量的比例及相互間的比例關系。財政支出結構不僅反映了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以及政府職能和公共政策的重點,更是國家調節經濟與社會發展、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政策工具。
(二)財政支出規模的影響因素
一定時期財政支出規模的變動,涉及多種復雜因素,同當時的政治經濟條件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甚至國情都有密切的聯系。概括起來,財政支出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1.經濟因素。經濟因素主要指經濟發展的水平、經濟體制的選擇和政府的經濟干預政策等因素。財政支出的增加在某種程度上是由經濟發展水平引起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直接決定著剩余產品率的高低,剩余產品的多少也直接決定著能供財政分配的數量的多少,因而,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財政支出的規模。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對財政支出規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府的職
能范圍。政府職能范圍決定了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也因此決定了財政支出的范圍和規模。二是政局是否穩定。政局是否穩定對一國國防支出、國家安全支出.治安經費和社會管理費用等影響很大,進而對支出規模產生影響。三是政體結構的行政效率。
3.社會因素。由于財政是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因此財政支出規模必然要受社會性因素的影響。如人口狀態、文化背景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財政支出規模。
(三)優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改革措施
1.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財政支出結構改革,一要穩步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和生產流通環節;二要加大對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等環節的投入,以促進自主創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三要通過支出政策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行有利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財政支出體制。
2.從建立和諧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改革,一要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科學確定財政支出的范圍和結構,縮減用于行政管理的政府投資與消費支出,加大以對民生為主的社會建設的財政投入。二是要按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進一步擴大財政支出的覆蓋范圍,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城鄉各地。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三農”的財政投入,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的補助力度,切實改變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三是考慮到社會轉型期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現實,繼續完善有利于社會弱勢群體的財政投入機制,通過加強對教育、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投入,為弱勢人群向上流動創造條件。
3.從平衡財政職能和滿足社會發展要求的角度,我國政府應當更多地關注再分配問題,相應收縮購買性支出、擴大轉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財政支出向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傾斜。在處理投資性支出與消費性支出的關系時,一方面要控制并調減投資性支出的規模,另一方面要注意投資性支出要有保有壓。嚴格控制公共資本流向一般競爭性領域和行政事業部門的基本建設,保證社會對基本公共設施的投入需求。在消費性支出上,從嚴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費,突出預算保證重點,使有限的資金用于教育、醫療、社會保障與就業、“三農”、自主創新、環境保護等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與民生有關的支出上。
4.從我國既定財力約束角度來看,必須注意突出財政政策的實施重點,確立財政支出的目標人群和重點投向。從原則上界定哪些社會群體(如老年人、失業者)、哪些事項(如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應作為重點支出對象,通過擴大何種類別的支出(如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環境保護支出、科技支出等)或相應縮減何種類別的支出(如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固定資產投資支出等)來達到目標。
(責任編輯: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