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審計抽樣的基本程序(4個步驟)
(一)確定審計對象總體
(二)確定樣本量
(三)選取樣本并審核
(四)評價抽樣結果形成審計結論
(一)確定審計對象總體
1.總體的相關性和完整性
2.總體中項目的同質性
對于所含項目存在一定差異的總體,應考慮是否需要進行分層。
3.總體中項目的可辨性
4.總體中項目的充分性
(二)確定樣本量
影響樣本規模的因素包括:(會判斷)
1.總體容量。組成總體的項目個數(也稱總體規模)。總體容量越大,抽樣所需的樣本量越大。
2.總體項目差異。包括誤差率(與項目對錯有關)和總體標準差(與數值有關)。
與樣本量成正向關系,總體項目差異越大,抽取的樣本量越大;總體項目差異越小,抽取的樣本量越小。
3.審計結論的精確限度
精確限度是指統計抽樣所作出的審計結論與總體實際情況之間所允許的誤差范圍。與樣本量成反向關系。精確限度越低,所需要的樣本量越大;反之越小。
4.審計結論的可靠性程度
是指統計抽樣所做出的審計結論可予信賴的程度。與樣本量成正向關系。
(三)選取樣本并審核
樣本項目的選取越遵循隨機原則,其樣本對總體的代表性就越高。
(四)評價抽樣結果形成審計結論
1.分析樣本誤差
如果選取的項目不適合實施審計程序,審計人員通常使用替代審計程序。如果審計人員無法或者沒有執行替代審計程序,則應將該項目視為一項誤差。
2.推斷總體誤差(統計、非統計)
3.重估抽樣風險
如果推斷的總體誤差接近或超過可容忍誤差,會增加誤受風險和信賴過度風險,審計人員應當重估抽樣風險,如經重估后的抽樣風險不能接受,應考慮是否增加樣本量或執行替代程序。
在進行內部控制測試時,如果抽樣結果表明無法達到審計人員對所測試的內部控制的預期信賴程度,則應考慮增加樣本量或調增控制風險的評估水平,修改實質性程序。
4.形成審計結論
通過審查樣本,從樣本特征推斷總體特征,從而形成審計結論是審計抽樣的最終目的。
二、審計抽樣中樣本的選取方法
審計抽樣可以分隨機選樣和非隨機選樣。統計抽樣必須使用隨機選樣。基本方法,包括使用簡單隨機選樣、系統選樣和分層選樣。
(一)簡單隨機選樣
隨機數是由隨機生成的從0到9十個數字所組成的數表,每個數字在表中出現的次數是大致相同的,它們出現在表中的順序是隨機的。隨機數表也稱亂數表。
1.對總體項目進行編號。編號的目的在于確定總體項目的標志并確定所使用的隨機數的位數。
2.選擇一個隨機起點和一個選號路線。起點和選號路線由審計人員隨機決定,但一經選定就不得改變。符合總體項目編號要求的數字,即為選中的號碼,一直到選足所需的樣本量為止。
(二)系統選樣
系統選樣也稱等距選樣法。使用系統選樣法時,審計人員首先計算抽樣間距,然后從第一個間距中選擇一個隨機起點,以隨機起點作為開端,按照計算的抽樣間距等距離地順序選取樣本。計算公式如下:
抽樣間距=總體容量÷樣本量
在總體隨機分布時,選擇的樣本才具有代表性。
(三)分層選樣法
分層選樣法是按照一定標準將總體劃分為若干層次或類型,然后再對各層次或各種類型的項目分別進行隨機選樣。它并非一種獨立的樣本選擇方法,必須結合簡單隨機選樣法等方法使用。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