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社會工作師考試時間為6月16、17日,小編整理了初級社會工作師相關資料,希望對您參加考試有所幫助!
羅米歐與朱麗葉效應
莎士比亞的名劇《羅米歐與朱麗葉》描寫了羅米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他們相愛很深,但由于兩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員的認可,雙方的家長百般阻撓。然而,他們的感情并沒有因為家長的干涉而有絲毫的減弱,反而相愛更深,最終雙雙殉情而死。
羅森塔爾的負效應(反期望)
“羅森塔爾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克布森1968年通過實驗研究而提出來的,它揭示了教育過程中這樣一種心理現(xiàn)象:實驗者向教師提供某類學生有極好發(fā)展?jié)摿Φ募傩畔ⅲl(fā)教師對這類學生產(chǎn)生期望,從而對他們表現(xiàn)出特別的關照、注意;學生體察到教師對自己的這種期望,受到激勵,因而更加勤奮努力地學習,結果,智力和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
由于“羅森塔爾效應”的特殊效果,許多教育工作者都喜歡運用。然而仔細分析各類教育案例就會發(fā)現(xiàn),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生,“羅森塔爾效應”差異明顯:有的同學對老師的親近與關注反應積極,“期望”產(chǎn)生的效應良好;但也有不少同學“期望”的效應較差,有時甚至表現(xiàn)得更為消極和失望。這說明,“羅森塔爾效應”與任何一種心理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一樣,是帶有條件的,有其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也就是說,教師的期望只有在“適當?shù)男睦項l件”下才會起作用。如,只有在充分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學習動機、自我意識等特點的基礎上,有分寸地發(fā)出“期望”,“羅森塔爾”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正效應”;否則可能會產(chǎn)生零效應,甚至負效應。負效應的產(chǎn)生多與下面的心理態(tài)勢相關:
一、學習動機模糊不清
“羅森塔爾效應”產(chǎn)生的心理前提首先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力量。心理學的調查研究材料表明:學習動機是復雜多樣的,以動機在每個學生身上起作用的大小而論,又有主導性動機和輔助性動機。教師親近的態(tài)度、滿含期望的特別關注,只是一種外在條件,只有當學生高度重視并且渴望得到老師的這種“關注”,“期望”的效應才會產(chǎn)生。學生這種渴望受到老師重視、獲得老師表揚的心理趨向,就成為了學習的附屬內驅力,學生附屬內驅力越強,教師期望產(chǎn)生的價值就越高。受多種原因的影響,一些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模糊不清,形成的附屬內驅力表現(xiàn)為紊亂而弱小,因此,期望產(chǎn)生的價值也不會太大。
二、逆反心理強烈反彈
一些學生對于自己在家庭、社會或學校中的地位不滿意,或自己的父母、親人在社會上長期處于被排斥甚至被欺凌的地位,因此常常會無意識地把一切有權威的人,甚至一切成人都看成有威脅的人物,看成自己或家庭受打擊受痛苦的來源。而處在他們的年齡,是很容易把這種仇視轉移到在學校生活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教師身上的,此時處于“靶子”地位的教師,他們對學生的期待暗示不但不能被接受,反而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反彈或對抗。這些學生害怕上老師的“當”,不愿成為教師的“寵兒”,教師的期待在他們身上所起的作用往往是負面的,呈負效應。
三、自我獨立意識明顯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的期待暗示只有在那些自我意識不強和易受暗示的學生身上才起作用,“羅森塔爾效應”也才能顯示一定效果。而事實上,多數(shù)中學生的意向是不隨教師的期待而改變的,特別是自我意識日益增強的中學生,緊張、單調的學習考試生活使他們長期處于消極壓抑的心理狀態(tài)下,獨立意識的發(fā)展往往超過同齡人。在他們面前,教師的態(tài)度不再是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在學習自覺性稍強的時候,占支配地位的學習愿望不僅僅是為實現(xiàn)教師的預言;而自覺性很差的時候,教師的期望則更難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和學習行動。
所以,教師的期待如果要產(chǎn)生如其所期待那樣的正效應,必須努力創(chuàng)設適當?shù)男睦項l件:一是期待輸出者——教師,應通過自身的知識、能力、修養(yǎng)、人格取得學生的信任,獲得他們的信賴;二是應幫助期待信息的接受者—學生,具備接受期待的內部心理機制。
螞蟻效應
螞蟻是自然界最為團結的動物之一,一只螞蟻的力量確實是微不足道的,但100萬只甚至更多只的螞蟻組成的軍團則可以橫掃整片樹木或一幢幢高樓,可以將一只獅子或老虎在短短的時間內啃成一堆骨頭。
“螞蟻效應”對學校管理的啟示是:“人心齊,泰山移。”團結就是力量!學校領導者要有“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要將教師緊密地團結起來,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韓往一處流”的合力局面。
馬太效應
一《圣經(jīng)》中"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美國著名哲學家羅帕特·默頓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現(xiàn)象,即榮譽越多的科學家,授予他的榮譽就越多;而對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對其作出的成績往往不予承認。他于1973年把這種現(xiàn)象命名為"馬太效應"。在班級管理中,就是好學生好對待,差學生差對待,而好與差的標準主要還是學習成績。對于一些班主任心目中的好學生來說,愛"過剩"的時候,就會貶值,他們對表揚就會變得麻木不仁,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這種優(yōu)越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會使他們在成長中變得非常脆弱,經(jīng)不起挫折。而對另外一些學生僅僅因為分數(shù)不高,就會長期處在被班主任的關愛遺忘的角落,這種人為造成的惡劣的心理環(huán)境,將會使他們情緒偏激、行為帶有觸發(fā)性和沖動性,這樣必然導致學生個性的畸形發(fā)展,引發(fā)學生的心理障礙。
二馬太效應是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發(fā)言機會就多,而發(fā)言機會愈多能力愈強,學習能力弱者反之,造成優(yōu)者越優(yōu),差者越差,兩極分化。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常碰到這樣的情況,能力較高的成員受到尊重,并取得領導地位,甚至搶盡風頭或犧牲其它組員的利益來自我獲益;而能力較低的成員則完全喪失了合作學習的興趣。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是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其積極作用是:“馬太效應”使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獲得越來越多的榮譽和越來越高的評價,這對小組內表現(xiàn)一般的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他們去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太效應”將客觀上促使組內競爭的產(chǎn)生,而合作學習并不排斥競爭,這是符合合作學習的精神的。其消極作用是:獲得高評價的學生,如果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沒有理智態(tài)度容易產(chǎn)生居功自傲、遭小組成員非議等不利合作行為的現(xiàn)象。很顯然,如果一味放任小組成員的自發(fā)無序地競爭只會導致不均衡的加劇。
消除合作學習中“馬太效應”的消極作用,要求我們努力實現(xiàn)評價的社會公平感。“馬太效應”的導致學生參與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個人職責不明確,以及老師只關注小組的學習結果,不注意學習過程和個人的學習進步。所以,在合作學習的評價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教師還需要講究評價策略,做到指導與激勵相結合,對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應關注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小組中能力較差的學生更應注意到他們的點滴進步。
相關文章:
更多資料>>2012年初級社會工作師考試輔導專題(一)
更多關注:社會工作師考試報考條件 報考指南 考試動態(tài)
(責任編輯: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