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執業醫師考試病理學知識點精講
為了幫助考生系統的復習2012年臨床執業醫師考試課程全面的了解臨床執業醫師考試教材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2012年臨床執業醫師考試輔導資料,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2. 不可逆性損傷-細胞死亡:包括壞死和凋亡
(1) 壞死:以酶活性變化為特點的活體內局部細胞、組織的死亡。壞死想代謝停止,功能喪失,出現一系列形態變化。常由可逆性損傷逐漸發展而來,一旦壞死,不能回復。常見原因為引起損傷的因子如缺氧、物理因子、化學因子及免疫反應,作用達到一定程度或持續一定時間,使細胞及組織代謝完全停止,即可引起局部組織和細胞的死亡。
ø 病理變化:壞死初始肉眼和光鏡難以識別,幾小時后各種酶釋放,引起細胞溶解可辨別。
ü 細胞核:細胞壞死的主要形態標志,表現為核固縮(染色質dna濃聚,顏色變深,核體積縮小)、核碎裂(濃染的染色質崩解為小碎片,核膜破裂而使染色質散布于胞質中)、核溶解(dna酶作用,使得染色質分解,核淡染,最后消失)。
ü 細胞質的變化:胞質凝固或溶解,he染色呈深紅色顆粒狀,如肝細胞壞死出現嗜酸性小體。
ü 間質改變:各種溶解酶的作用導致基質崩解、膠原纖維腫脹、斷裂或液化,與壞死細胞融成一片,呈紅色的顆粒狀無結構物質,常引起明顯的炎癥反應,與機體死亡后組織自溶不同。
ø 類型
ü 凝固性壞死:壞死組織由于蛋白質凝固且溶酶體酶水解作用較弱,壞死區成灰白、灰黃色,質實而干燥,與健康組織界限明顯。鏡下:壞死組織細胞核消失,但組織輪廓保留,如心、腎、脾的貧血性梗死。結核桿菌引起干酪樣壞死。簡而言之,凝固性壞死發生于蛋白較多,而且酶沒有很好的發揮水解作用的情況。
ü 液化性壞死:壞死組織發生酶性水解而液化,壞死組織呈液狀,可形成死腔。主要發生于蛋白質少而脂質多(腦等)或產生大量蛋白酶(胰腺)的組織。腦組織壞死后引起的軟化;化膿性感染時大量中性粒細胞破壞釋放大量水解酶,溶解組織;急性胰腺炎時發生脂肪壞死,細胞釋放胰酶分解脂肪酸,引起胰腺自身消化和胰周及腹腔器官組織被分解。注意:與凝固性壞死對比記憶,一個蛋白多,一個脂類多。
ü 壞疽:組織死后,伴不同程度的腐敗菌感染,使壞死組織出現黑褐色的特殊性改變(壞死組織經細菌感染分解產生硫化氫,與血紅蛋白中分解的鐵離子結合,形成黑色硫化鐵沉淀)。可分為三種類型:干性壞疽,動脈受阻而靜脈通暢。此時壞死組織水分減少,空氣蒸發,病變組織干燥,細菌不易繁殖,與健康組織間界限明顯,病變緩慢,多見于四肢末端(尤其下肢),常見原因為下肢動脈粥樣硬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濕性壞疽:常發生于肢體與外界相通的臟器(腸、子宮、肺等)。動脈閉塞且靜脈回流受阻。壞死組織水分多,適合腐敗菌生長。呈現局部腫脹,污黑色,由于腐敗菌分解蛋白質,產生吲哚、糞臭素引起惡臭,與正常組織分界不清,全身中毒癥狀重,發生中毒性休克或死亡,如肺壞疽。氣性壞疽:濕性壞疽的特殊類型,主要見于嚴重的深達肌肉的開放性創傷,合并產氣莢膜桿菌等感染,細胞分解壞死組織產生大量氣體,使壞死組織內含氣泡呈蜂窩狀,發展迅速,可引起死亡?;貞浳⑸锏漠a氣莢膜梭菌的內容。
ü 纖維素樣壞死:或纖維素樣變,發生于結締組織和血管壁的壞死。病變部位形成邊界不清的小條或小塊狀無結構深紅色染色的物質。常見于變態反應性疾病,如風濕病、結節性多動脈炎及新月體腎小球腎炎等,也可見于急進型高血壓、胃潰瘍的血管壁。
ø 結局
ü 溶解吸收:壞死范圍小,被壞死細胞或中性粒細胞的蛋白溶解酶分解,由淋巴管、小血管吸收,不能吸收則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壞死液化范圍較大形成囊腔。
ü 分離排出:壞死灶大難以吸收,周圍出現炎癥,中性粒細胞將該處的壞死組織溶解,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分離。如壞死灶位于皮膚、黏膜,壞死物排出,局部形成糜爛或潰瘍;腎、肺等內臟壞死物液化后,通過輸尿管、支氣管排出,殘留的空腔稱空洞。
ü 機化:壞死組織既不能吸收,也不能排出,周圍新生血管和成纖維細胞組成肉芽組織長入壞死區,最后形成瘢痕組織,稱為機化。
ü 纖維包裹、鈣化:壞死灶大,不能完全機化,且難以吸收,由周圍增生的結締組織將其包繞,形成纖維包裹,內在壞死組織可發生鈣化。
(2) 凋亡:活體內單個細胞或小團細胞的主動性死亡。形態和生化特征有別于壞死:凋亡細胞皺縮、細胞膜完整,隨后包膜下陷,包裹核碎片和細胞器,形成凋亡小體;凋亡小體不引起死亡細胞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癥反應及誘導周圍細胞的增生修復。凋亡的生活特征為caspase的激活,然后激活dna酶,使dna降解成180-200bp的片段,在瓊脂糖凝膠中形成特征性梯帶狀。多種基因參與,如fas/bax/p53等促進凋亡,而bcl-2/bcl-xl等抑制凋亡。在多種病理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如艾滋病中cd4+t細胞的減少、移植排斥中,ctl介導的細胞死亡、缺血再灌注中心肌細胞死亡、神經退行性變中神經細胞的凋亡等。
過多或過少凋亡均可引起疾病。
例題一:氣性壞疽是由于合并了哪種細菌感染
a. 金葡菌 b.鏈球菌 c 破傷風芽孢梭菌 d.產氣莢膜梭菌 e.無芽孢厭氧梭菌
答案:d
試題二:壞死的最主要形態學標志出現
a. 細胞膜破裂 b.細胞質顆粒沉積 c.細胞間質破裂 d.細胞核固縮、碎裂、溶解e.形成凋亡小體。
答案:d,細胞壞死最主要的表現在于細胞核的變化。形成凋亡小體是凋亡的特征。
三 修復
1. 再生:組織和細胞損傷后,由周圍健康的細胞進行增生,以實現修復的過程稱為再生
(1)生理性再生:生理狀況下的再生,如子宮內膜、表皮的角化細胞的再生。
(2) 病理性再生:病理狀態下組織發生損傷后的再生。若被周圍同種細胞進行修復,為完全再生;若被纖維組織增生代替,不能恢復原有組織結構和功能稱為纖維性修復或不完全再生。
2. 各種細胞的再生功能:分化低的組織比分化高的組織再生能力強,根據再生能力可分為
(1) 不穩定細胞:也叫持續分裂細胞,再生能力強,不斷的增生,代替衰老、死亡或破壞的細胞,如表皮細胞、呼吸、消化及生殖道的黏膜上皮,淋巴、造血細胞,間質細胞。特例要記憶。
(2) 穩定細胞:也稱靜止細胞。有較強的再生能力,生理情況下處于細胞增殖的靜止期,一旦受到損傷,則進入dna合成前期,迅速增生,進行修復。包括各種腺器官的實質細胞,如肝、胰、內分泌、汗腺、皮脂腺、腎小管上皮及原始間葉細胞(有較強的向各種細胞分化的能力,如骨和軟骨)。首先是腺體,再次是腎小管上皮,雖然屬于上皮,但不是持續分裂細胞,最后要區分原始間葉和間質細胞,原始間葉是穩定細胞,而間質細胞是不穩定細胞。
(3) 永久性細胞:非分裂細胞,再生能力缺乏或極其微弱,包括神經細胞、骨骼肌細胞和心肌細胞。神經細胞壞死由神經膠質瘢痕替代,心肌和骨骼肌通過瘢痕修復。
3. 肉芽組織的結構與功能
(1) 結構:主要由成纖維細胞和新生薄壁毛細血管組成,伴炎性細胞浸潤。肉眼觀鮮紅色,顆粒狀,柔軟濕潤。鏡下可見新生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芽狀增生形成細胞索,繼而出現管腔,從創底向上垂直于創面,周圍有較多成纖維細胞及肌纖維母細胞。常伴有大量滲出液及炎性細胞,如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最后變為瘢痕組織。
(2) 作用及結局
ø 抗感染及保護創面:炎性細胞發揮主要功能
ø 填補傷口及組織缺損:早期填補傷口并初步連接缺損,以后纖維細胞增多,血管減少,稱為瘢痕組織
ø 機化血凝塊和壞死組織。
4. 創傷愈合:機體遭受外力作用,皮膚等組織出現離斷或缺損和愈復過程,包括組織再生、肉芽組織增生及瘢痕形成等過程的協同作用。根據損傷程度及有無感染,分為
(1) 一期愈合:組織缺損少,無感染,創緣整齊,創面對合嚴密,如手術切口(24-48h表皮再生,傷口覆蓋;第三天肉芽組織長出將傷口填滿;5-7天傷口兩側出現膠原纖維連接,臨床愈合;數月后線狀瘢痕形成)。
(2) 二期愈合:組織缺損大,創緣不整齊,創面不能整齊對合或伴感染。壞死多或感染嚴重繼續引起局部組織變性壞死,炎癥反應明顯。需要先控制感染,清除壞死組織,才能開始再生;傷口大導致傷口底部及邊緣長出多量肉芽組織,填補創口,形成瘢痕大,愈合時間長。
(3) 痂下愈合:傷口表面的血液、滲出物及壞死物質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在痂下愈合的過程。上皮再生完成后,痂皮脫落,常需較長時間,痂皮干燥,不利于細菌生長,但滲出物較多時不利于愈合。
5. 骨折愈合:外傷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骨的再生能力強,復位良好的骨折數月內愈合,可分為
(1) 血腫形成:骨折端及周圍伴大量出血形成血腫,可見到壞死。
(2) 纖維性骨痂形成:骨折后2-3天,血腫由肉芽組織取代并機化、纖維化形成纖維性骨痂,一周后有軟骨形成。
(3) 骨性骨痂形成:纖維性骨痂分化出骨母細胞,形成類骨組織,伴鈣鹽沉積,進而轉變為編織骨。
(4) 骨痂改建或重塑:編織骨進一步改建為成熟板層骨。
例題:下列屬于穩定細胞的是
a. 表皮細胞 b.呼吸道上皮 c.消化道上皮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