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考生系統的復習2012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課程全面的了解中級會計職稱考試教材的相關重點,本文匯總了2012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中級會計實務輔導資料,通過對本文的閱讀,希望可以加強您對本知識點的認識,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第一章 總 論
第一節 財務報告目標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經濟管理工作。企業的會計工作主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并對企業經營活動和財務收支進行監督。
一、財務報告目標
企業財務會計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向企業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幫助使用者作出相關決策。承擔這一信息載體和功能的是企業編制的財務報告,它是財務會計確認和計量的最終結果,是溝通企業管理層與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因此,財務報告的目標定位十分重要。財務報告的目標定位決定著財務報告應當向誰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應當保護誰的經濟利益,這是編制企業財務報告的出發點;財務報告的目標定位決定著財務報告所要求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決定著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原則,是財務會計系統的核心和靈魂。
通常認為財務報告目標有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種。在受托責任觀下,會計信息更多地強調可靠性,會計計量主要采用歷史成本;在決策有用觀下,會計信息更多地強調相關性,如果采用其他計量屬性能夠提供更加相關信息的,會較多地采用除歷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計量屬性。
我國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財務報告外部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要是企業財務報告編制的首要出發點,將投資者作為企業財務報告的首要使用者,凸顯了投資者的地位,體現了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如果企業在財務報告中提供的會計信息與投資者的決策無關,那么財務報告就失去了其編制的意義。根據投資者決策有用目標,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應當如實反映企業所擁有或者控制的經濟資源、對經濟資源的要求權以及經濟資源及其要求權的變化情況;如實反映企業的各項收入、費用、利潤和損失的金額及其變動情況;如實反映企業各項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等所形成的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情況等,從而有助于現在的或者潛在的投資者正確、合理地評價企業的資產質量、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效率等;有助于投資者根據相關會計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資決策;有助于投資者評估與投資有關的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風險等。除了投資者之外,企業財務報告的外部使用者還有債權人、政府及有關部門、社會公眾等。由于投資者是企業資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情況下,如果財務報告能夠滿足這一群體的會計信息需求,也可以滿足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信息需求。
二、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一) 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為了向財務報告使用者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提供與其決策有用的信息,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的編制應當集中于反映特定對象的活動,并將其與其他經濟實體區別開來。在會計主體假設下,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反映企業本身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和其他相關活動。明確界定會計主體是開展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劃定會計所要處理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的范圍。在會計工作中,只有那些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才能加以確認、計量和報告。
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將會計主體的交易或者事項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項以及其他會計主體的交易或者事項區分開來。例如,企業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項是屬于企業所有者主體所發生的,不應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范疇,但是企業所有者投入到企業的資本或者企業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潤,則屬于企業主體所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范圍。
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必然是一個會計主體。例如,一個企業作為一個法律主體,應當建立財務會計系統,獨立反映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是,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例如,在企業集團的情況下,一個母公司擁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雖然是不同的法律主體,但是母公司對于子公司擁有控制權,為了全面反映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就有必要將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編制合并財務報表。
(二) 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在持續經營前提下,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企業是否持續經營,在會計原則、會計方法的選擇上有很大差別。一般情況下,應當假定企業將會按照當前的規模和狀態持續經營下去。明確這個基本假設,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會計方法。如果判斷企業會持續經營,就可以假定企業的固定資產在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長期發揮作用,并服務于生產經營過程,固定資產就可以根據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采用一定的折舊方法,將歷史成本分攤到各個會計期間或相關產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斷企業不會持續經營,固定資產就不應采用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按期計提折舊。
如果一個企業在不能持續經營時仍按持續經營基本假設選擇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則和方法,就不能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
(三) 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會計分期的目的,在于通過會計期間的劃分,將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制財務報告,從而及時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
在會計分期假設下,企業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報告。會計期間通常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由于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以前期間、以后期間的差別,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準,進而孕育出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
(四) 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在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中之所以選擇貨幣為基礎進行計量,是由貨幣的本身屬性決定的。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是衡量一般商品價值的共同尺度,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點。其他計量單位,如重量、長度等,只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無法在量上進行匯總和比較,不便于會計計量和經營管理,只有選擇貨幣尺度進行計量,才能充分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所以,《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選擇貨幣作為計量單位。
三、會計基礎
企業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權責發生制基礎要求,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無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利潤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在實務中,企業交易或者事項的發生時間與相關貨幣收支時間有時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項已經收到,但銷售并未實現;或者款項已經支付,但并不是為本期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收付實現制是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會計基礎,它是以收到貨支付的現金及其時點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等的依據。為了更加真實、公允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基本準則明確規定,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
相關文章: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中級會計職稱
[協議護航班-不過退費]
7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協議退費校方服務
中級會計職稱
[沖關暢學班]
5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不過續學校方服務
中級會計職稱
[精品樂學班]
3大模塊 準題庫自主練習校方服務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