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6个男人灌了一夜精子_欧美chengren_欧美精品亚洲网站_女女互磨高h文

當前位置:

2012年注冊計量師考試計量專業實務知識點輔導30

發表時間:2012/2/17 17:25:17 來源:互聯網 點擊關注微信:關注中大網校微信
關注公眾號

為了幫助考生系統的復習2012年注冊計量師考試課程,全面的了解注冊計量師考試教材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2012年注冊計量師考試輔導資料,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時間基準的原子時代

科學家們早就認識到原子(和分子)具有諧振現象:每種化學元素和化合物都以自己的特性頻率吸收或發出電磁輻射。 這種諧振在時間和空間上非常穩定,今天的氫原子或銫原子與一百萬年前或另一個星系的氫原子或銫原子完全相同。這些原子可以構成一種以固有頻率擺動的“鐘擺”,而這種可重復的固有頻率正是精確時鐘的基礎。

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雷達和甚高頻無線通訊的研制發現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產生電磁波(微波)。研制原子鐘的工作是從氨分子的微波諧振的研究上開始的。1949年,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建立了基于氨分子諧振原理的第一臺原子鐘。但是,這臺鐘的性能并不比當時已有的標準好多少。所以,他們的研究很快轉移到更有希望的銫原子束裝置上。

與美國海軍觀象臺VSNO合作,英國于1955年在國家物理實驗室(NPL)建立了第一臺實用的銫原子頻率基準,并用來測量天文時。NIST是最早開始研制銫原子基準的,但好幾年后它才完成了它第一個原子束裝置。不久后又建了第二臺,用于比對測試。

1960年,銫基準進一步完善,并用于NIST的官方守時系統。許多國家實驗室也研制了這類基準裝置,使得這種守時系統被廣泛采用。

1967年銫原子自然頻率被正式確認為時間的國際單位制單位:秒被定義為銫原子9192631770個諧振頻率周期的時間,它取代了以前基于地球運動周期的定義。秒很快就成為科學家們所測量的最精確的物理量。 2002年1月,NIST首先采用“噴泉”技術的第八號銫鐘?穴代號NIST-F1?雪——最新的銫基準每年僅有3千萬分之一秒的誤差。

另外,還研制了一些其他不同用途的原子鐘;例如,有更穩定的氫原子鐘,還有更緊湊、便宜和低耗的基于銣蒸氣微波吸收原理的原子鐘等。

現代生活越來越依靠于精確的時間。過去誤差一刻鐘的時鐘也許就夠用了,但現在不同,交通、通訊、金融、制造、電力和許多其他技術越來越依靠于精確的時鐘。科學研究和現代技術的需求促使我們研究更準的時鐘。在NIST、USNO,在法國、德國以及世界其他實驗室正在開發下一代的時間基準。

當我們繼續“時間漫步”的時候,我們將能看到NIST、USNO和位于巴黎的國際計量局(BIPM)等機構正在幫助世界維持一個單一的、一致的時間體系。

時間及其單位秒

時間是什么?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哲學家康德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人的先天的直觀形式。馬赫則把它看作是“感覺系列調整了的體系”,是用來整理認識材料的工具。物理學家牛頓認為時間是均勻流逝著的,它與空間和空間盛著什么物質毫無關系,即在一個系統中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不論在什么系統中觀察都是同時的。

這種同時性的絕對觀念或“絕對時間”,與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觀念是截然相反的。根據狹義相對論原理,在度量時間進程時,會看到運動的時鐘要比靜止的時鐘行進得慢。根據廣義相對論原理,在較強的引力場中時鐘也行進得較慢,即引力場中光譜線向紅端移動?,F代物理學的發展,特別是相對論的提出及其后來得到證實,都證明了辨證唯物主義關于時間、空間與運動著的物質具有不可分割聯系的原理,無疑是正確的。

從計量學的角度來看,時間這個概念至少具有時間間隔和時刻兩種含義。前者是連續流逝的時間中兩個瞬時之間的間隔,即有起點和終點的一段時間,可用時間坐標軸上的線段表示;后者則是這個線段上某一個點所表示的瞬間。前者表示事件持續的久暫,后者表示事件發生的遲早。

欲表示事件發生的時刻,首先要選取一個時刻作為起算的原點,然后以一個標準的時間間隔作單位,在時間坐標上計算事件發生的瞬間到原點之間的時間間隔。這個時間坐標就稱為“時標”(time scale)。根據起算原點和時間單位的不同,可以建立不同的時標,例如世界時、歷史時、國際原子時、協調世界時等。

而能連續不斷地維持時標值或保持時標,給出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工作就稱為“守時”(time conservation)。守時的基本手段是鐘——指示時刻和計算時間間隔的計量器具,各種時標都是通過守時鐘的讀數體現出來的。守時還需要科學的時標計算方法和準確的時間比對手段。2012一級注冊計量師考試

我國遠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前,就利用“日晷”來觀測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以后又創造了沙漏、水漏、滴漏等守時工具。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還珍藏著元朝后期(1361年)創制的“銅壺滴漏”。

在國際單位制(SI)中,表示時間這個基本物理量的單位是秒(s),它經歷了由天文秒到原子秒的沿革。天文秒是根據天體運行周期,即宏觀運動規律得到的。原子秒是根據原子振蕩周期,即微觀運動規律或微觀量子效應得到的。

在天文秒中,世界時(UT)的秒是以地球自轉運動周期為基礎確定的,而歷書時(ET)則以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周期為基礎。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稱為“真太陽日”,但地球同時還繞太陽公轉,且公轉軌道又不是圓形而是橢圓的,所以這個真太陽日很不均勻,最長的一天與最短的一天相差約51秒。

于是,人們把一年中真太陽日的平均值定為平太陽日,進而把它的1/86400定為“平太陽秒”。這就是最初的秒的定義,一直沿用到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決定以歷書時(ET)的秒取而代之。實際上,地球自轉速度有長期減慢趨勢并時有不規則變化,平太陽秒的測量不確定度只有10-8。而地球的公轉運動卻比自轉運動穩定得多,所以歷書時要比世界時均勻。

但是,天文觀測畢竟繁瑣費時,人們對宏觀天體運動的規律也難以全面掌握,而對時間準確計量的需求卻愈來愈高。于是,利用微觀量子效應來確定時間的呼聲高漲、進展迅速,致使歷書時只用了7年,在1967年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上,正式決定以原子秒取代天文秒:“秒是銫-133原子基態的兩 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

在秒的新定義中之所以采用這么多個周期,即把銫-133原子的振蕩周期積累這么多次,其目的是使原子秒與原來的天文秒盡量一致起來。眾所周知,原子的能級是非常穩定的,躍遷時輻射信號的周期自然也非常穩定,因此它比天文秒的穩定性要高10萬至100萬倍以上。而且測量方便,準確度高(10-13~10-14),容易復現,因此原子秒的這個定義一直沿用至今。

由上可見,不管是天文秒還是原子秒,說到底都是根據時間不停流逝的特點,從周期性運動現象中截取周期的若干分之一(天文秒)或周期若干倍(原子秒)的方式來獲取的,并且大致上以地球自轉一周24小時為依據。計量學家們所追求的,只不過是選擇一種盡量穩定準確的、易于復現和觀測的周期運動而己。

世界時以公元的起點作為時標原點,盡管不夠均勻穩定,但它準確反映了地球自轉的角位移,因而在大地測量、天文觀察和人類生活方面仍有重要應用。以原子秒積累起來的原子時(TA)則廣泛應用于計量、衛星和無線電通訊等領域,盡管均勻穩定,卻沒有天然的時標原點。于是,1971年第14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采用國際原子時(TAI),其起點是1958年1月1日0點,即在此刻它與世界時對準看齊。

但是原子秒比平太陽秒略短,兩者對齊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子時鐘的讀數會比世界時鐘讀數逐漸偏大。比方,從起點1958年到1995年末的38年間,原子時鐘比世界時鐘慢了近30秒。

為此,從兼顧不同方面的需要出發,國際上在1972年規定世界時與原子時應保持一致,調整量為1秒。1975年又改為0.9秒:當差值快接近0.9秒時,加或減一秒。這就是“閏秒”,它與公歷設閏年,農歷設閏月的道理是相似的。

比方在格林尼治時間的0時區和西半球,1995年12月31日這一天不是平日的86400秒,而是86401秒,新年鐘聲推后了一秒鐘。再上一次發生在1994年6月30日末。這增加的一秒鐘即是閏秒,這種時間系統就是協調世界時(UTC)。自1972年實行協調世界時以來,已加設20個閏秒,均發生在年末或半年末。

所以,時間與空間一樣,人們是可以準確度量或計量的。我國的時間計量基準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相關文章:

2012年注冊計量師考試計量專業實務知識點輔導21-30

2012年注冊計量師考試計量法律法規復習指導

更多關注:注冊計量師成績查詢   考試培訓  免費短信提醒

(責任編輯:)

2頁,當前第1頁  第一頁  前一頁  下一頁
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 注冊計量師

        [考霸特訓班]

        7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校方服務

        1880起

        了解課程

        496人正在學習

      • 注冊計量師

        [考霸通關班]

        5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校方服務

        1280起

        了解課程

        615人正在學習

      各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