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管理
一、企業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
(一)知識產權的含義與特征
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對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傳統的知識產權可分為工業產權和著作權(版權)兩類。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中,把“未披露過的信息專有權”(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列為知識產權的范圍。因而,知識產權的內容主要有:①關于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權利;②關于表演藝術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廣播節目的權利;③關于人類一切活動領域的發明的權利;④關于科學發現的權利;⑤關于工業品外觀設計的權利;⑥關于商標、服務標記以及商業名稱和標志的權利;⑦關于制止不正當競爭的權利;⑧在工業、科學、文學藝術領域內由于智力創造活動而產生的一切其他權利。
我國承認并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護的主要知識產權為:①著作權;②專利權;③商標權;④商業秘密;⑤其他有關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的特征主要有:
(1)專有性。專有性也稱壟斷或獨占性。這是指知識產權的所有人對其權利的客體(如專利、注冊商標)享有實施、占有、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別人要享有這種權利,必須經知識產權所有人同意。這種專有性是通過法律來保證的。
(2)地域性。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是對權利人的一種限制。它表示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所授予的知識產權,僅在那個國家和地區具有專有性,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具有專有性,即不受到法律保護。
(3)時間性。知識產權的保護受到時間的限制。超過規定的時間,就不再得到法律的保護。
(4)知識產權的獲得需要法定的程序。
(5)知識產權主體權利具有財產和人身雙重權利。創造者依法享受署名權、發明權、轉讓權,知識產權在有效期、有效域、有效權內只屬于知識產權所有人,不得更改。
(二)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制度的關系
1.技術創新對知識產權的作用
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隨著技術創新的發生而產生,又隨著技術創新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首先,技術創新促成了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愈來愈突出。技術本身成為一種比任何自然資源都更為稀缺和重要的資源,并且這種資源如同資本、勞動力一樣都在市場上流通。但技術創新成果由于其無形性和低成本的傳播費用導致極易被擴散和被他人無償使用,使技術創新主體蒙受巨大損失,因而也無法收回其預期的投資利潤,從而嚴重挫傷其進行技術再創新的積極性。因此,在客觀上要求人們尋求一種知識產權制度安排,依法保護技術創新主體的創造性智力成果。
其次,技術創新也推動了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知識產權制度從創立至今,并非一成不。變。推動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推動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技術創新擴大了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二是技術創新也拓展了知識產權的內涵,如傳統的專利法只保護發明,不保護發現。但具有重大經濟效應的基因研究卻將這一傳統打破,基因專利已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三是技術創新還延伸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區域,目前已有并生效的知識產權方面的國際條約共20多個,如《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關貿總協定知識產權協定》等。1967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建立,表明知識產權保護已經國際化和國際規范化。
2.知識產權對技術創新的作用
知識產權制度的本質是把智力成果當作財產來保護,以國家法律形式賦予知識產品所有者或創造者在一定期限內對知識產品排他的專有獨占權,獨享此成果的經濟效益。當這種利益受到侵害時,權利主體可使用法律賦予的手段進行維護與救濟。因而,知識產權制度為技術創新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和一個外部的公平競爭法律環境,對促進技術創新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激勵企業技術創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技術創新成本加大,風險不斷增加。如果企業被授予相應的知識產權后,可憑借技術上的壟斷地位,在市場競爭中獲取合法的高額壟斷利潤,收回投資成本。既能確保企業技術創新的順利進行,又可促進企業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技術創新,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并且在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期內,企業可通過技術轉讓和使用許可,獲取可觀的利潤,從經濟上、技術上不斷激勵企業技術創新。
其次,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法律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本質是鼓勵建立在技術創新基礎上的公平競爭。它通過《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建立了公平競爭的規則,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護。
再次,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速了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也為合理配置技術創新資源,正確選擇技術創新的方向和途徑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各國《專利法》都規定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必須將其發明內容用充分完整的說明書公開,并在法定期刊予以公布。這些最新的技術情報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據有關部門統計,世界上每年發明的成果90%一95%都能在專利文獻中查到。因而,企業通過對專利文獻的檢索,能夠了解和把握國內外技術創新的水平和動向,從而選擇正確的技術創新的方向,有效地配置資源,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同時,還能使企業進一步降低成本,縮短技術創新時間,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質量。
最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促使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的公開和交流。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賦予權利人一定的壟斷權利,是以技術的公開為條件的,在充分維護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時,又要促進技術的公開和交流,推動社會進步。實際上,任何一家企業不可能長期擁有某項技術的壟斷權,當知識產權保護期結束,或先進技術取代落后技術時,其權利正常終止或提前終止,隨時都有喪失技術壟斷的危險。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與國內外相關企業進行技術交流,或者在公開領域技術成果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以技術的公開和交流為依托,實現技術壟斷。
(三)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策略
1.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選擇策略
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主要由《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合同法》等構成,由于各專門法基本功能不同,保護的知識產權客體也不同,對高新技術保護的效果和方式具有明顯的差異,因而,企業必須確定采用何種法律法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1)考慮取得技術權利的排他性程度。知識產權的排他性,又稱壟斷性、獨占性,是法律賦予知識產權權利人專有的權利。專利權具有很強的排他性,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和授權,他人不得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制造、使用、銷售、許諾銷售或進口該專利產品或使用該專利方法獲得的產品。《商標法》在保護商品名稱方面具有很強的排他性,但很難保護技術本身;《著作權法》只保護作者的思想的表達方式,而不延及思想、產品、方法、公式、工藝等。對于采用商業秘密來保護技術秘密,他人完全可以以合法方式通過研究開發或者采用反向工程獲得該項技術;采用技術措施也可以保護知識產權,如加密法、軟件鎖、防火墻等,但隨著解密技術的發展,其排他性也會逐漸減弱。因此,以取得技術排他權為目標,企業選擇法律的優先順序是:《專利法》《技術秘密保護》《版權法》《合同法》《物理技術保護》《商標法》。
(2)考慮知識產權費用的因素。所謂知識產權費用是指取得、維持、保護知識產權的費用,即采取保護措施的費用,以及相關的申請費、維持費、審查費、訴訟費等等。在實施的過程中,專利的保護費用最高,其次是商標、技術措施、商業秘密保護。著作權因實行自動獲得權利的制度,除了計算機軟件外,一般不必支付任何費用。因此,若考慮知識產權費用因素,法律選擇的順序是《版權法》《技術秘密保護》《合同法》《物理技術保護》《專利法》《商標法》。
(3)考慮知識產權的保護期限。我國《專利法》規定,發明專利權保護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期限均為10年。超過各自規定的年限,就不再稱為專利了,也不再受到《專利法》的保護,從而成為公用物品。我國《商標法》規定,注冊商標的有效期為10年,但期滿前可以續展10年,并且也可以一直續展下去。如果期滿前不辦理續展手續,注冊商標權也就自動失效了。這是與專利權的保護期限不同的。著作權的保護期限較復雜,其修改權、署名權以及保護作品的完整性的權利均不受時間限制,但作品的使用權、發表權、獲得報酬的權利為作者終生及死后50年。高新技術企業采用何種方式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視當時內部情況和外部環境而定。
(4)考慮知識產權的風險因素。知識產權的風險,是指技術成果被競爭對手取得并在市場上競爭的可能性。專利保護的風險最低,技術秘密保護的風險也較低,但《版權法》的風險卻較大,《商標法》的風險最大。物理技術保護的風險取決于保密技術本身的可解密性,風險是很大的。因此,若以減少風險為目標,法律選擇的順序是:《專利法》《技術秘密保護(合同法)》《版權法》《商標法》《物理技術保護》。
企業在尋求知識產權保護時,力圖在最佳的排他性、費用、保護期、風險決策基礎上(見表6—7),采用最佳方案,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表6—7 知識產權法保護科技成果屬性比較
2.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階段策略
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鏈的開端,是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的前提。知識產權的形成和界定貫徹于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技術創新的各個階段都離不開實現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