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您更好的通過2012年中級經濟師考試,全面了解2012年經濟師考試的相關重點,我們特地為您匯編了中級經濟師考試輔導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經濟師考試中級經濟基礎預習講義(93)
第二十五章 國民經濟主要統計指標
第一節 國內生產總值(GDP)
一、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
1、含義: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國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社會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也就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中間投入價值后的余額。
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范圍是按一國常住單位界定。
常住單位一般是指在一國經濟領土上從事經濟活動在一年以上的單位,包括我國經濟領土上的所有企業、事業、行政單位、居民戶,不包括我國在境外投資的單位。
2、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
二、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
(一)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
它是從生產過程中價值形成的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方法。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以生產法為主。
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國內生產總值=所有常住單位增加值之和
①總產出:是各單位生產的產品總量的價值。
②中間投入:是各單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它的計算范圍與總產出相對應,即任何生產活動成果只要計入總產出,就要相應計算它的中間投入,它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含固定資產折舊。
③增加值:總產出扣除中間投入后的余額,是在生產過程中追加的價值,又叫做“附加值”。反映一定時期各部門,各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
(二)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
它是從生產過程中創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收入法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
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所有常住單位增加值之和。
1、勞動者報酬:
是指勞動者從事生產勞動應從單位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包括工資總額、福利費和其他實物形式的勞動報酬。
注:農戶和個體勞動者生產經營所獲得的純收益主要是勞動所得,也都列入勞動者報酬。
2、固定資產折舊:
固定資產折舊是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不是新創造的價值,但也屬于追加到勞動對象上的價值,即增加值的一部分。
3、生產稅凈額:
是一定時期內企業應向政府繳納的生產稅減去生產補貼后的差額。生產稅是企業從事有關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應繳納的各種稅金、附加費和規費,如銷售稅金及附加、增值稅、企業管理費中各種稅金等,是企業的利前稅,不包括所得稅。
4、營業盈余
從總產出中扣除中間投入、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和生產稅凈額后的余額,大致相當于營業利潤,但要扣除從利潤開支的工資和福利費。如果從政府獲得生產補貼,應將補貼計入營業盈余中。
注:勞動者報酬為居民所得;
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為企業、單位所得;
生產稅凈額為政府所得。
(三)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
它是從社會最終使用的角度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
最終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
資本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存貨增加。
凈出口:是一定時期貨物和服務出口價值減去進口價值后的差額。
出口是本國向國外銷售和無償轉讓的貨物和服務。
進口是本國向國外購買和無償得到的貨物和服務。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反映社會產品最終使用結果及其構成,是研究消費與投資規模及其比例關系和測算經濟外向度的重要依據。
以上三種方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在理論上應當相等,稱為“三面等值”,就是說,社會最終產品的生產總額,生產中獲得的原始收入總額、社會最終使用的支出總額三者應當相等。但實踐中,計算結果會出現一些差異,稱為“統計誤差”。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