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3年中級經濟師考試金融專業的備考必看知識點,希望本文能夠幫助您更好的全面備考2013年經濟師考試!!
第二章 領導行為學
第一節 領導理論
一、早期的領導研究
1.勒溫的研究:
※衣阿華大學在勒溫的領導下,于20世紀30年代進行了關于領導行為的先驅研究。
※最初的研究目的是形容兒童攻擊行為的模式。每個俱樂部有三種領導類型:獨裁、民主和放任。
※其一般性結論:不同的領導風格能夠在相似的組織中產生不同的反應。
2.斯道格迪爾的研究:
※ 1948年研究發現,領導者擁有的特質(8項特質)必須與領導者行使職能的情境相關。該發現表明:領導不是一個被動的狀態,而是產生于領導者其他群體成員的工作關系。這一研究標志著一個新的強調領導行為和領導情境的領導研究理論的誕生。
※ 1974年更為恰當地指出,人格和情境因素都決定著領導。(10項特質)
3.俄亥俄模式:
※ 20世紀40年代數據濃縮聚焦到2個維度上:關心人和工作管理。
※研究發現,關心人且高度關懷的領導,比其他類型的領導更能促使員工有高績效和高工作滿意度。
關心人:領導注重人際關系,尊重和關心下屬的建議和情感,更愿意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 。
工作管理:領導者為了達到目標而在規定或確定自己與部署的角色時所從事的行為活動,包括組織的工作任務、工作關系、工作目標。
4.密歇根模式:
※ 20世紀40年代也得出2個維度:員工取向和生產取向。
※ 研究發現,員工取向的領導風格與團體高績效和員工高度滿足感相關,生產取向的領導風格則和低績效、低滿足感相關。該模式支持員工取向的領導作風。
二、傳統的領導理論
1.領導的特質理論:(托馬斯·卡約爾)
※ 觀點:認為只有先天具備某些特質的人才可能成為領導。
※ 特質理論的不足表現在:
1)忽視了下屬的需要;
2)沒有指明各特質之間的相對重要性;
3)忽視了情景因素;
4) 沒有區分原因和結果。
2.領導—成員交換理論(LMX理論):
※ 格雷恩及其同事指出:在工作中,“圈里人”比“圈外人”承擔更高的工作責任感,對于其所在部門貢獻更多,績效評估也更高。
※ LMX理論是一個互惠的過程。領導和下屬兩者都作為個體,通過團體進行反饋。
3.權變理論:
※費德勒的權變理論認為團體績效取決于領導者與情景因素間是否搭配。
※將領導方式分為工作取向和人際取向兩類
※情景性的因素分為3個維度:①領導與下屬的關系(下屬對領導者的信任、信賴和尊重程度);②工作結構(工作程序化、規范化的程度);③職權(領導者在調薪、甄選、訓練、解聘等方面有多大的影響力和權力);
※上下級關系好的環境一般適合于工作取向的領導,除非工作結構低的同時領導職權又小。
4.路徑—目標理論:
※ 該理論由羅伯特?豪斯提出,采納了俄亥俄模型的工作取向和關系取向,并同激勵的期望理論相結合。
※ 該理論假定領導具有變通性,認為領導者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下屬達到他們的目標,并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以確保下屬的目標與群體或組織的目標相互配合。
※ 該理論認為領導的激勵作用在于:①使績效的實現與員工需要的滿足相結合;②提供有效的工作績效所必須的輔導、指導、支持和獎勵。
路徑—目標理論
※四種領導行為:①指導式;②支持式;③參與式;④成就取向式。
※ 兩個權變因素作為領導行為與結果之間的中間變量:①環境因素;②下屬的個人特征。
※如果領導者能夠補償員工或工作環境方面的不足,則會促進員工的工作績效和滿意度。否則會被視為多余。
三、現代領導理論
1. 魅力領導理論:
※羅伯特?豪斯提出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屬,對下屬有高度的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景,以及使用個性化風格的領導。
※巴斯提出魅力型領導只是更廣泛的轉換型領導的一個成分。
2.改變型(轉換型)領導理論:
※伯恩斯提出兩種類型的領導:交易型和改變型(轉換型)。
※交易型領導特征:①一致性的獎勵;②差錯管理(分為積極和消極兩類型);③放任。
※轉換型領導特征:①魅力;②激勵;③智慧型刺激;④個性化關懷。
把下屬分出”圈里人”和”圈外人”的領導理論是( )。
A.特質論
B.領導--成員交換理論
C.權變理論
D.路徑—目標理論
『正確答案』B
相關文章:
輕松通過經濟師職稱評審,可同時參與中大網校舉辦的職稱英語網絡輔導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