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經理機構
一、經理機構的地位
經理又稱經理人,是指由董事會作出決議聘任的主持日常經營工作的公司負責人。在國外,經理一般由公司章程任意設定,設立后即為公司常設的輔助業務執行機關。在傳統《公司法》中,董事會一般被視為公司的業務執行機構,它既負責作出經營決策,也負責實際管理和代表公司對外活動。然而,現代化大生產的不斷發展,對公司的經營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大多由股東組成的董事會已很難適應現代化管理的要求,需要廣開才路,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選拔有專長、精于管理的代理人。于是,輔助董事會執行業務的經理機構便應運而生。公司設置經理的目的就是為了輔助業務執行機構(董事會)執行業務。因此,有無必要設置經理機構完全由公司視自身情況而由章程決定,法律并不作強制性規定。經理一般是由章程任意設定的輔助業務執行機關。作為董事會的輔助機關,經理從屬于董事會,他必須聽從作為法定業務執行機關董事會的指揮和監督。對于專屬于董事會作出決議的經營事項,經理不得越俎代庖,擅自作出決定并執行。經理的職權范圍通常是來自董事會的授權,只能在董事會或董事長授權的范圍內對外代表公司。
盡管公司經理在各國《公司法》中多為由章程任意設定的機構,但事實上在現代公司中一般都設置有經理機構,尤其是在實行所有與經營、決策與管理相分離的股份公司及有限責任公司中,經理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常設業務輔助執行機關。而且,隨著董事會中心主義的不斷加強,董事會的地位和職權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主要權力逐漸由傳統的業務執行向經營決策方面轉變。董事會可以決定股東會權力范圍外的一切事務,而公司的具體業務執行多由董事或經理去完成,經理的作用也越來越普遍地受到重視。在董事會權力被不斷擴大的社會背景下。公司立法同樣呈現出經理地位被不斷強化的趨勢。因此,正確界定并處理董事會與經理的關系,是公司立法與公司實踐必須解決的問題。既不能失去對經理的控制,使董事會形同虛設,淪為經理的附庸,又不能事無巨細,都由董事會決定,使經理無所事事。董事會與經理的關系是以董事會對經理實施控制為基礎的合作關系。其中,控制是第一性的,合作是第二性的。在我國由傳統企業領導體制向現代企業領導體制轉換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著重新審視董事會與經理關系的必要,不僅要在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之間建立起有效的監督制衡機制,并且在公司經營階層內部也要形成一定的分權與制衡機制,這也是我國的公司實踐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