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國的國際儲魯及其管理
我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因此,我國的國際儲備由黃金儲備、外匯儲備、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等四部分組成。
我國的國際儲備的鮮明特征是總量增長迅速,結構變化顯著。在國際儲備總量的增長上,黃金儲備保持穩定,除1979年和1980年為1280萬盎司外,到2000年的其余年份均為l 267萬盎司,人世后增加到1929萬盎司;外匯儲備則快速增長,在1979一1992年間,我國的外匯儲備由國家外匯庫存和中國銀行外匯結匯構成,為了與國際貨幣基金關于外匯儲備的規定保持一致,從1993年起將外匯儲備的統計口徑改為僅指國家外匯庫存,當時只有210多億美元,但此后逐年快速增長,2000年年底超過1 600億美元,2006年年底突破l萬億美元,2010年年底達到2.85萬億美元;由于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的數額是由基金組織給定的,因此基本沒有變化。在國際儲備結構的變化上,我國的外匯儲備占比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不到80%,到2008年達到95%以上;黃金儲備占比明顯下降;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與特別提款權占比已經微不足道。
我國國際儲備的迅速增長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焦點的核心是外匯儲備的總量是否過多,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和資產結構是否合理。主流觀點認為,我國的外匯儲備總量無疑已過多。負面影響已經顯現;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不合理,美元儲備占比過高,因美元貶值使外匯儲備價值不斷縮水.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不合理,美元國債占比過高。
在實踐中,我國已經采取了對國際儲備進行積極管理的措施。針對外匯儲備總量過多,增長過快,而造成此種狀況的原因是國際收支“雙順差”,因此,我國采取了針對國際收支順差的調節措施,這對遏制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我國逐步采取了藏匯于民的政策,允許和鼓勵民間持有外匯,消散具有官方性質的外匯儲備。針對外匯儲備結構不合理,采取了盡量使外匯儲備貨幣多元化的策略,在不致引起國際外匯市場大幅震蕩的情況下合理增加歐元等貨幣的儲備;在外匯儲備的資產組合上采取了更為積極的管理策略,在追求外匯儲備資產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同時,更為積極地進行盈利性更高的國內外股權類投資配置。在外匯儲備管理模式和機制上,引進和構建了積極的外匯儲備管理模式和機制,先后成立了中央匯金公司和具有主權財富基金性質的中國投資公司。這些舉措正在發揮作用,并將對我國未來國際儲備的總量更加適度、結構更加優化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