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經濟師《經濟基礎》必考知識點:匯率與國際收支
1、狹義的外匯是指國外銀行的外幣存款和外幣票據。
2、廣義的外匯是指可以清償對外債務的一切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資產或債權。
3、據 2008 年外匯包括:a 外幣現鈔,包括紙幣、鑄幣;b 外幣支付憑證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銀行卡等;c 外幣有價證券,包括債券股票等;d 特別提款權;e其他外匯資產。
4、外匯按買賣的交割期限分為:即期外匯和遠期外匯。
5、一般所講的外匯是指自由外匯,一種外匯成為自由外匯必備的 3 種特征:外幣性、可兌換性、普遍接受性。
6、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首先必須是可兌換貨幣就,即自由外匯;其次是貨幣發行過必須具備強大的經濟金融實力,該貨幣幣值穩定。
7、匯率的標價方法: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
8、直接標價法是指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作為標準,折算為本國貨幣。人民幣匯率就是采取直接標價法。匯率上升,本幣貶值。反向
9、間接標價法是指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作為標準,折算為外國貨幣。目前只有美國、英國和其他英聯邦國家采用間接標價法。匯率升值本幣升值,同向。
兩種標價法下的匯率為倒數,兩者的乘積為 1。
10、匯率變動的最小單位被稱為基點,一般計算到五位數,1 點通常是 0.0001 貨幣單位。銀行的匯率報價通常采取雙向報價制,同時報出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前者較小后者較大。買入賣出匯率的判斷依據是銀行賤買貴賣,買入外匯的價格要低于賣出價格,否則銀行會無限制地虧損。
11、在直接標價法下,前者是買入匯率,后者是賣出匯率。銀行買賣外匯不收手續費,買賣差價之間的差額是銀行買賣外匯的收益。
12、中間匯率是中間價,是買入和賣出匯率的算術平均數。匯率分析中常用的是中間匯率,報紙雜志刊登匯率、銀行年終決算、制作報表時使用中間匯率。
13、銀行對客戶的美元現鈔賣出價與買入價之差不得超過交易中間價的 4%。
14、在銀行外匯牌價中,銀行的現鈔買入價低于外匯買入價,現鈔賣出價等于外匯賣出價。
15、即期匯率——現匯匯率,遠期匯率——期匯匯率;如果貨幣的期匯比現匯貴,則稱該貨幣遠期升水;反之則貼水。
16、基本匯率——是指一國貨幣對某一關鍵貨幣的匯率;套算匯率——交叉匯率,是指對其他外國貨幣的匯率。
17、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相對通貨膨脹率、相對利率、總需求與總供給、市場預期。
18、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外匯需求大于供給,引起外匯升值、本幣貶值。
19、利率對匯率的影響尤其是在短期極為顯著。高利率有助于吸引資本流入,抑制進口,使貨幣升值。
20、預期因素是短期內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之一。
21、購買力平價理論——是指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貨幣的購買力與一般物價水平成反比,是物價水平的倒數。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某一時點)和相對購買力平價(某一時期)。
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關系——如果絕對成立,相對一定成立;如果相對成立,則絕對不一定成立。
22、決定匯率長期趨勢的主導因素是國內外通貨膨脹率差異。
23、利率平價理論——從國際資本流動的角度探討匯率,考察利率對匯率的影響,特別是對短期匯率變動的影響,認為利率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分為拋補利率平價和未拋補利率平價;拋補利率探討遠期匯率,最早由凱恩斯提出。
24、根據利率平價理論,遠期匯率的大小取決于:國內外利差、即期匯率。遠期利率由即期匯率和國外利差決定,高利率遠期貼水,低利率貨幣遠期升水,年升貼水率等于兩國利差。
25、國際收支所反映的是經濟交易,必須是經濟中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經濟交易。
26、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賬戶:經常賬戶、資本與金融賬戶、儲備資產、凈誤差與遺漏。
27、經常賬戶記錄實際資源的流動,包括貨物和服務、收益(職工和投資收益)、經常轉移(僑匯、無償捐贈和賠償)3 項。
28、金融賬戶記錄的是一經濟體對外資產負債變更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和儲備資產 4 類。
29、通常用于衡量國際收支狀況的局部差額有:貿易差額、經常差額、綜合差額。
貿易差額:即進出口差額,反映一國產業結構、產品國際競爭力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經常差額:經常賬戶的收支狀況,反映了實際資源的跨國轉移狀況。順差說明,實際資源從國內現國外凈轉移。
綜合差額:考察除儲備資產以外的所有項目的狀況,反映一國國際收支的綜合情況,衡量國際收支對一國儲備的壓力。
30、國際收支調節政策主要有:外匯緩沖政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措施。
31、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減少外匯儲備或臨時向外借款,拋售外匯,彌補外匯供給缺口;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在公開市場上賣出政府證券、提高再貼現率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緊縮的財政政策,增稅和減少政府支出;采取本幣貶值措施。
32、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會導致外匯需求大于供給,外匯升值,本幣貶值。
33、國際收支調整的基本原則是:正確使用并搭配各種調節政策,以最小的經濟和社會代價恢復國際收支平衡。
34、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是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和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
35、一國貨幣升值對進出口收支的影響是:出口減少,進口增加。
36、導致一國貨幣升值的因素有:a 國際收支順差——外匯供大于求,外匯貶值本幣升值。
B 對外貿易持續順差
C 通貨膨脹率比他國低——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趨于升值。
D 提高利率——有利于吸引資本流入,減少流出具有緊縮效應,抑制進口,使本幣升值。
E 總需求增長慢于總供給——供過于求,物價降低,本幣升值。緊縮銀根。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