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融危機
(一)金融危機的含義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金融資產、房地產、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等)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由于金融危機的發生具有頻繁性、廣泛性、傳染性和嚴重性等特點,其后果已嚴重影響到區域甚至全球經濟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在世界范圍內,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曾經遭受過危機的侵襲。金融危機會使一國實體經濟受到影響,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嚴重時還會令金融市場完全崩潰,甚至導致國家破產。因此,金融危機理論一直以來都是各國經濟學家和政府機構研究的重點。
(二)金融危機的類型
傳統的金融危機主要是一國金融領域行業性危機,如銀行危機。在現代經濟中,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金融危機的國際性更為突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類型十分復雜,具體可以分為債務危機、貨幣危機、流動性危機等。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各市場之間相關性也逐漸加大,因此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綜合性的特征。
1.債務危機
債務危機,也可稱為支付能力危機,即一國的債務不合理,無法按期償還,最終引發的危機。從歷史上發生的債務危機看,它一般發生在發展中國家,不僅擾亂了國際金融秩序,而且對世界經濟特別是危機國家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
一般來說,發生債務危機的國家有以下幾個特征:出口不斷萎縮,外匯主要來源于舉借外債。國際債務條件對債務國不利。大多數債務國缺乏外債管理經驗,外債投資效益不高,創匯能力低。上述幾個方面,使得債務國在償還債務時出現困難,進而打擊國內投資者信心,加速資金的逃離,當儲備耗盡無法再償還債務時,就會爆發債務危機。
2.貨幣危機
在實行固定匯率制或帶有固定匯率制色彩的盯住匯率安排的國家,由于國內經濟變化沒有相應的匯率調整配合,導致其貨幣內外價值脫節,通常反映為本幣匯率高估。而由此引發的投機沖擊,加大了外匯市場上本幣的拋壓,其結果要么是本幣大幅度貶值,要么是該國金融當局為捍衛本幣幣值,動用大量國際儲備干預市場;或大幅度提高國內利率。
從國際債務危機、歐洲貨幣危機到亞洲金融危機,危機主體的一個共同特點在于其盯住匯
率制度,但在不同的階段,導致危機發生的原因卻不盡相同。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貨幣危機是財政赤字貨幣化與盯住匯率制度不相容的結果,宏觀基本面的惡化,如財政赤字規模過大、信用擴張速度過快以及外匯儲備流失嚴重等,是貨幣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而對于1992年英鎊危機來說,情況卻不是如此。英國沒有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歷史,籌集外匯也不是問題,但此時政府的偏好具有決定意義。從政府的角度看,當市場出現強烈的貶值預期時,由于國內存在高失業率,使得維持盯住匯率的成本遠大于收益,因此政府放棄盯住匯率制,導致危機發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誘因則又有所不同。在危機發生之前,財政赤字和國內宏觀經濟狀況表現良好,二者都不能解釋危機的形成,是市場信心的變化導致了危機的自我實現。一方面,由制度上的道德風險所積累的金融風險如果超過了市場所能承受的程度,由此產生的不良、資產只能靠財政注資解決,從而對財政造成巨大壓力,形成隱性的財政赤字;另一方面,銀行體系流動性不足,容易導致恐慌性的資金沖擊。一旦境外投資者和境內外幣存款者認為銀行的流動性不足,出于安全起見,他們將會向外轉移資金,在“羊群效應”作用下,這種流動性危機就會演變為貨幣危機。
總的來說,一國貨幣危機的發生與其宏觀基本面、市場預期、制度建設和金融體系發展狀況有很大關系,一旦某些因素導致市場信心不足,資本大規模的逃離使得盯住匯率難以維持,最終會引發貨幣危機。
3.流動性危機
流動性危機是由流動性不足引起的。流動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一是國內流動性危機。如果金融機構資產負債不匹配,即"借短放長",則會導致流動性不足以償還短期債務。一旦存款者由于擔心存款損失要求銀行立即兌現時,不僅會使該銀行的資產發生大幅度縮水,對其他銀行的資產負債也會造成影響,從而引發更大規模的"擠兌"風波,導致危機爆發。
二是國際流動性危機。如果一國金融體系中潛在的短期外匯履約義務超過短期內可能得
到的外匯資產規模,國際流動性就不足。在固定匯率體制下,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是短期資產的一部分,因為央行為維持固定匯率制度,有義務用其外匯儲備來滿足本幣持有者兌換外匯的要求。因此,一國的外匯儲備越多,國際流動性越充足,發生流動性危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則越大。
當國內金融機構出現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時,央行可以發揮最后貸款人的作用,避免"擠兌"可能造成的大范圍銀行危機。但是在國際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央行除了自有的外匯儲備外,沒有別的渠道來阻止這種恐慌性的外匯"擠兌"。此時,像IMF之類的國際組織應當及時向危機國家注入外匯資金,但其扮演的不是"最后貸款人"角色,因為資金的注入伴隨著諸多苛刻條件,對阻止危機的發生幾乎不起作用。
4.綜合性金融危機
綜合性金融危機通常是幾種危機的結合。經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出現問題必然會波及其他部分,因此金融危機的發生不局限于經濟的某一方面,現實中的金融危機都是綜合性金融危機。綜合性金融危機分為外部綜合性金融危機和內部綜合性金融危機。
從以上幾種危機的情況看,它們之間相互影響,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動都將對經濟各層面產生聯動作用,如流動性危機的爆發很可能會引發貨幣危機,債務危機的爆發往往伴隨著貨幣大幅貶值的貨幣危機等。如果得不到及時控制,局部危機將發展成為外部綜合性金融危機,即幾種危機同時爆發,或一種危機帶動其他危機爆發。
危機從對外經濟部門向整個經濟蔓延,就演變為內部金融危機。如果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沒有隨經濟發展而及時得到調整,問題就可能從對外經濟部門波及整個經濟,引發全面的內部綜合性金融危機,導致大量銀行、企業破產倒閉,經濟增長急劇下滑,甚至引起政局動蕩。發生內部綜合性金融危機國家的共同特點是金融體系脆弱,危機由銀行傳導至整個經濟。
外國資本的大量流人增加了金融機構的可貸資金,刺激不謹慎信貸行為和信貸擴張,在其資產和負債之間形成貨幣錯配和期限錯配。一旦資本流動逆轉,金融機構便會直接面臨償還困難,并通過信貸緊縮和利率調整在實際經濟部門中產生連鎖反應,引發全面的綜合性金融危機。綜合性金融危機一方面嚴重損害了相關國家的經濟金融利益,且極易升級為經濟危機或政治危機;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危機國家所存在的深層次結構問題。
(三)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金融風暴。美國次貸危機從2007年春季開始顯現,2007年8月開始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2008年10月初,次貸危機演變為金融海嘯,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并對實體經濟造成沖擊??偟膩碚f,此次次貸危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債務危機階段,即由于房地產價格下跌,利率上升,導致次級房貸的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而引發的危機。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危機,由于債務危機導致相關金融機構流動性不足,不能及時應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即信用危機,投資者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引發全球范圍內的金融恐慌。
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海嘯,已經導致世界許多國家貨幣貶值,經濟增長停滯,實體經濟受損嚴重。2008年10月,英格蘭銀行的金融穩定報告估算,當時歐美的金融債券產品按照盯市價格計算,遭受的損失已經高達2.8萬億美元。2009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此次金融危機所造成的信貸損失最終將高達2.2萬億美元。截至2009年1月初,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已報出信貸和市場風險損失共計1萬億美元(7 400億在銀行業,2 600億在保險業)。2008年,由于全球資產市場下跌所造成的財富損失(股票、債券、房市)加起來在50萬億美元左右,相當于全球一年的GDP總額。目前,金融海嘯的影響仍在擴散,為此各國政府采取了多樣化的救市方案,共同穩定金融市場,抵御危機。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