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臨床外科護理學》知識點匯總(持續更新中)
2019護考《臨床外科護理學》知識點:外科休克病人的護理
外科護理學知識點整理:外科休克病人的護理
1、★(MJ)休克:是強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機體引起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組織灌注不足,細胞代謝紊亂和功能受損的病理性癥候群。
*影響有效循環血量的因素:充足的血容量、良好的心搏擊量、良好的血管張力。
*(填空)分類: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經源性休克和過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是外科中兩個最常見的休克類型。
*微循環障礙的分期:微循環收縮期、微循環擴張期、微循環衰竭期。
*★臨床表現:?休克前期(代償期):精神緊張,煩躁不安;臉色蒼白,四肢濕冷,脈搏加快,呼吸增快血壓正常或下降,脈壓減小,尿量正常或減少;?休克期(擴張期):表情淡漠,反應遲鈍,皮膚發紺或花斑,四肢冰冷,脈搏細速,呼吸淺促,血壓進行性下降,表淺靜脈萎縮,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代謝性酸中毒癥狀,少尿;?休克晚期(DIC期):意識模糊或昏迷,全身皮膚粘膜明顯發紺或花斑,四肢闕冷,脈搏微弱,呼吸不規則,血壓測不出,無尿。
*★(必考,選擇)中心靜脈壓(CVP):代表了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靜脈內的壓力。正常值為0.49=0.98kPa(5=10cmH20)。
*★★處理原則:(休克的治療)
(1)現場急救:心跳、止血、求救;取休克體位即頭和軀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及早建立靜脈通路。
(2)抗休克,其治療是:①治療原發病因;②快速補充血容量;③糾正酸中毒(寧酸勿堿)常用藥物為5%碳酸氫鈉溶液;④血管溶血物質的應用:血管擴張劑和血管收縮劑;⑤強心藥;⑥抗生素;⑦糖皮質激素;⑧重要器官的保護。
2、(MJ)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見的休克類型之一,包括創傷性和失血性休克兩類。常由于大量出血或體液丟失,或液體積存于第三間隙,導致有效循環量降低所致。
3、(MJ)感染性休克:由各種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人體后引起的以微循環障礙,組織細胞血液灌注不足,導致重要生命器官急性功能不全的臨床綜合征。
*(問答)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機體而引起的機體失控的自我持續放大和自我破壞的全身性炎癥反應。
臨床診斷(具有下列臨床表現中兩項以上者即可診斷):①體溫>38℃或<36 ℃;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過度通氣,PaCO2<32mmHg(4.3kPa);④白細胞計數(WBC)>12×109/L 或<4×109/L 或未成熟白細胞>10%。
*感染性休克可分為低排高阻型休克(G=)和高排低阻型休克(G+)。
4、護理休克病人時,應間歇給氧,流量一般(4-6L/分)。
5、休克的本質是(有效循環血量銳減),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6、休克根據發病的原因可分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
7、外科常見的休克類型有(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創傷性休克)。
8、休克病人微循環變化分為三期(收縮期)(擴張期)(衰竭期)。
9、休克病人微循環收縮期相當于臨床的(早期)又稱為(代償期)。
10、休克病人微循環擴張期相當于臨床的(休克期)。微循環衰竭期相當于臨床(休克晚期)。 11、休克早期最典型的改變是(血壓基本不變而脈壓差減少)。
12、休克病人治療的關鍵是(補液擴容)。 13、休克病人補液首選(平衡鹽溶液)。
14、休克病人急救措施有(積極處理原發病因)(保持呼吸道通暢)(仰臥中凹位)(注意保暖)(吸氧)等。
15、休克病的一般觀察指標有(血壓)(神志)(尿量)(皮膚粘膜顏色)(呼吸)等,其中最簡單而有效的觀察指標是(尿量)。
16、休克病人的輔助檢查項目有(血常規)(血氣分析)(中心靜脈壓)(動脈血乳酸鹽)(血電解質)等。
17、對休克病人如何做好擴充血容量的護理
答:(1)建立兩個靜脈通道,以確保迅速有效地補充血容量。 (2)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與中心靜脈壓的變化,并注意有無急性肺水腫、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現,以便隨時調整補液的量和速度。(3)觀察尿量與尿比重,以判斷有無急性腎衰竭、補液量是否足夠、休克有無好轉。 (4)安置頭胸及雙下肢各抬高10度~30度臥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也有利于呼吸。 (5)認真記錄出入量,為進一步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8、簡述休克早期臨床表現? 答:皮膚粘膜蒼白,四肢發涼,神志清楚但精神緊張,口渴,收縮壓正常或略有升高,舒張壓升高,脈搏壓差縮小,尿量基本正常。
19、休克失代償期臨床表現有哪些?
20、答:皮膚粘膜顯著蒼白,四肢青紫、冰冷,神志尚未清楚但神志淡漠,非常口渴,收縮壓降低,脈搏壓差進一步縮小,脈搏增快,呼吸急促,尿量減少。
20.簡述休克病人的急救措施? 答:(1)給氧,流量一般4-6L/分 (2)建立兩個靜脈通道,以確保迅速有效地補充血容量。 (3)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與中心靜脈壓的變化。 (4)觀察尿量與尿比重。(5)安置頭胸及雙下肢各抬高10度~30度臥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也有利于呼吸。(6)注意保暖。
相關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