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考生系統的復習公用設備工程師課程 全面的了解公用設備工程師考試教材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2011年公用設備工程師考試各章復習的重點資料,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內容介紹>>
簡介:針對西北地區農業灌溉發展歷史和現狀,分析了灌溉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適宜的節水措施。治理西北地區灌區鹽堿化的有效措施是實行井灌井排,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提高農田灌溉用水效率的根本措施是發展節水灌溉,并輔以相應的農藝節水措施,發展農業灌溉應結合西北地區水土資源、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水定植,以水定規模,應制定不同地區相宜的節水灌溉發展模式,確保西北地區農業灌溉健康有序地發展...
關鍵字:西北地區農業灌溉節水途徑
1.西北灌溉農業的基本特點
a.降水稀少,氣候干旱,中國的西北地區,地處內陸,屬干旱、半干旱氣候區。區內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除陜西為667.8mm外,其它省區在270~320mm之間。年蒸發量高達1000~2600mm或以上。其中,黃河流域:關中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00~600mm,年蒸發量為900~1200mm;寧夏引黃灌區年平均降水量為200mm,年平均蒸發量為1500~2000mm;甘肅景泰灌區年均降水量不足200mm,年蒸發量在3300mm以上。內陸河地區:河西走廊年均降水量160mm,年蒸發量2100mm;新疆北疆的烏魯木齊一帶,年均降水量為150~300mm,年蒸發量1800~2400mm;若羌年降水量不過幾毫米。全區降水量極少,是全國唯一降雨極度少于農田作物及天然植被需水量的地區[1]。
b.土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西北地區土地面積309.14萬k㎡,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3.1%,耕地和灌溉面積分別占全國面積的12%和11%。由于地廣人稀,人均土地面積3.8h㎡,是全國的4.75倍;人均耕地面積0.206h㎡,高于全國人均數的1倍,居中國之首,現有耕地面積1200萬h㎡,僅占其總面積的4%左右,土地資源開發具有很大的潛力。
c.水資源嚴重短缺,制約著農業及經濟建設的發展。西北地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300億m3,占全國總量的8%,除水土資源組合極不協調外,水資源的區域分布極不均勻。全區水資源量的70%集中在青海和新疆,在較少的水資源總量中,其中長江、瀾滄江上游及新疆難以利用或不能全部利用的水量就達1000億m3左右,是資源型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量為2364.1m3,比全國平均值高6%;平均水資源量為1.29萬m3/h㎡,比全國平均值低40%(據1998年中國水資源公報),是全國最嚴重的缺水地區之一。水資源嚴重短缺是西北地區工農業生產發展和恢復生態平衡最重要的制約因素。
2.灌溉在西北農業和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國內外灌溉實踐表明,農田灌溉是一種最易提高干旱地區農業產量的方法。灌溉農業與旱作農業相比,谷物產量可提高6倍左右,中國農業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灌溉在農業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約占全國總耕地面積40%的灌溉土地上生產出占全國總產量75%的糧食、90%的蔬菜和棉花、80%的油料。據1996年資料統計,西北地區有效灌溉面積約585.3萬h㎡,占總耕地面積的48.8%,全區2/3的糧食是由只占耕地1/2的水澆地生產的,其中陜西省有效灌溉面積132萬h㎡,約占總耕地的38.25%,在約占全省1/3的耕地面積上,生產了全省2/3的糧食。甘肅省現有灌溉面積113.3萬h㎡,約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8%,卻生產了占全省總產量近1/2的糧食。寧夏河套灌區,灌溉面積30萬h㎡,占全自治區耕地面積比例不到1/3,糧食產量卻占全區的3/4,單產約高出旱地10倍以上。在干旱缺水、蒸發強烈的新疆,農業的發展全依賴于灌溉,有水便有綠洲,無水則為荒漠,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林牧業,灌溉在西北地區農業生產中起著命脈的作用。
3.農業節水措施與經驗
西北地區除陜西以外,新疆、甘肅河西走廊、青海柴達木盆地、寧夏平原等地由于氣候干旱,農耕區幾乎全為綠洲型的灌溉農業,農業灌溉發展的規模決定于水資源的多少與保證程度。由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比例必然提高;山川秀美工程的建設,林草等業的生態用水也須有一定的保障。因此,未來農業用水必然受到擠占,在水資源短缺,又需滿足各業用水需求狀況下,解決用水問題的途徑無非是開源與節流并舉,但我們應該看到,無論是開辟新的當地水資源或建設南水北調西線調水工程,由于工程艱巨和投資巨大,短期內難以奏效。因此解決西北地區農業缺水的唯一途徑是發展節水型農業,而且應是發展節水高效農業[2]。
根據西北地區的自然特點和發展節水農業多年的實踐,通常采用的節水措施有:
a.減少輸水損失,進行灌區渠系改造。主要辦法是推廣渠道襯砌和低壓管道輸水技術,渠道防滲工程是諸多農田灌溉節水措施中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主要節水措施之一,同時又是當前農田灌溉節水工程改造中的關鍵環節。陜西、甘肅等地試驗資料表明:渠道防滲可使渠系水利用率提高20%~40%,減少渠道滲漏損失50%~90%。據測算,西北地區渠系有效利用系數一般在0.4以下,最高也不過0.54,如能將渠系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用水量降到6000m3/h㎡以下,僅甘肅省就可節水約15億m3。陜西關中五大灌區渠道全部襯砌后,年節水約2.8億m3,相當于再建一個6.7萬h㎡的灌區,節水效益十分可觀。
管道輸水灌溉技術被認為是投資最省、節水最有效、管理最方便的一種輸水灌溉技術,在我國北方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經濟滯后、農民文化相對落后等特點,應大力推廣該項節水技術。
b.提高田間用水效率,推行先進的地面節水灌溉技術。西北地區目前的農業用水,一方面水資源短缺,另一方面用水浪費嚴重,農田灌溉用水定額,除陜西外,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區農田灌溉平均用水指標是華北地區的2.4倍,是全國的1.6倍,其中寧夏是全國的3.3倍,位居全國第一,每m3水的糧食產量只有0.5kg,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2,節水具有很大的潛力。西北地區灌水方式主要以地面灌溉為主,地面灌溉所采用的節水灌溉方式有:陜西洛惠渠灌區的小畦灌,較原來地面灌水方式節水25%~28.5%;陜西寶雞峽和馮家山灌區的長畦分段灌,較傳統的長畦灌省水40%~60%。新疆的膜上灌和小畦溝灌,膜上灌溉用水量由4500m3/h㎡減少到3375m3/h㎡,節水25%;小畦溝灌平均凈灌溉定額3900m3/h㎡,節水13%。截止到1998年,采用這兩種灌水方式的灌溉面積已占全疆有效灌溉面積的65%。目前這些先進的地面灌水技術已在西北地區推廣應用,尤其是新疆創造的膜上灌水技術,由于其節水、增產效果顯著,已在我國北方地區廣泛采用。
c.充分蓄集和合理利用當地水資源,發展就地灌溉。西北地區降水稀少,但降水時間比較集中,為了不致產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充分利用降雨徑流資源,發展黃土高原農業生產,近年來實施的甘肅“121”雨水集流灌溉工程,寧夏的窯窖灌溉農業,以及陜西的“南(陜南)塘、北(陜北)窖、關中井”節水灌溉工程,對于解決西北地區農業水資源短缺,充分利用降水資源,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增辟水源,發展就地灌溉,以及解決西北干旱地區群眾飲水問題,發揮著重要作用。
d.大力推廣節水灌溉試驗成果。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和陜西省水利廳等單位,通過系統的試驗研究,分析作物產量與需水量及高產水分條件的關系,提出了陜西關中灌區主要農作物高產節水灌溉的研究成果[3]。該項研究從作物需水量、灌溉節水途徑與節水指標等方面,為高產節水灌溉制度建立了理論基礎。據此制定的節水高產灌溉制度方案,較現行灌溉制度節水1500m3/h㎡。該項成果經關中灌區高產量篇效益開發研究7個試點的應用,糧食產量達1.5萬kg/h㎡,棉花產量可達1500kg/h㎡以上,具有顯著的節水增產作用。
e.實施農業綜合技術措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灌溉,不僅要采取節水灌溉方式,更需施用一定的農藝節水措施,此點比我國任何地區都顯重要,它對提高一個缺水地區有限水資源的整體利用率,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西北地區在推行各種節水灌溉技術的同時,也對綜合農藝節水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據不同類型地區的自然經濟特點,采取合理施肥、以肥調水、蓄水保墑的耕作技術;地膜和秸桿覆蓋保墑、化控、合理調整和優化作物種植結構;選用耐旱作物及節水品種;以充分利用灌溉水、自然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達到節水高產、優質低耗。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采用氯化鈣-赤霉素合劑處理種子抗旱節水技術,經在寧夏固原縣示范,春小麥平均增產23.2%。新疆采用FA旱地龍抗旱劑,在作物生長期施用2~3次,增產15%~25%。甘肅、寧夏試種的地膜小麥、地膜玉米,產量分別超6000kg/h㎡和1.2萬kg/h㎡,比常規種植的小麥和玉米產量分別高出2~5倍。
4.問題與對策
西北地區農業灌溉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a.灌區土壤鹽漬化加劇。據統計,中國北方地區不同程度的鹽漬化耕地多達667萬h㎡。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灌溉不當引起的,灌區土壤鹽堿化是西北地區農業灌溉中的主要問題之一。鹽堿化面積從1989年的119.9萬h㎡上升到1996年的126.5萬h㎡(據1998年中國水資源公報統計),不到10年,面積約增加了6.6萬h㎡,而且呈現擴大的趨勢。新疆70年代統計鹽堿化面積占總耕地的1/3,而最近的調查資料表明,新疆鹽漬化面積已占總耕地的1/2[4]。寧夏鹽漬化面積已占灌區耕地面積的26.6%。陜、甘、青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鹽漬化問題。
b.灌溉用水效率低。前已述及,西北地區雖然水資源短缺,但農業用水指標卻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田灌溉采用的大水漫灌,不僅造成水的極大浪費,而且造成灌區土壤鹽漬化的加劇。灌區用水管理不善和田間渠系配套不完善也是灌溉用水效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c.發展農業灌溉缺乏全面規劃。西北地區目前在農業節水基礎理論研究方面位居全國的前列,但對大區域發展農業灌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對西北地區發展節水農業技術體系缺乏系統研究。正因為如此,在西北地區發展節水農業,是以灌溉農業為佳還是以雨養農業為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農業專家強調農藝措施在農業中的作用,淡化水利;而水利專家強調水的作用,輕視農藝,事實上,在自然條件十分復雜的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水利與農藝措施必須結合,決不是非此莫彼。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治理西北地區灌區鹽堿化的有效措施是實行井灌井排,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提高農田灌溉用水效率的根本措施是發展節水灌溉,并輔以相應的農藝節水措施,發展農業灌溉應結合西北地區水土資源、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水定植,以水定規模,制定不同地區相宜的節水灌溉發展模式,以確保西北地區農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原園,張國良,許新宜.面向可持續發展的西北水利發展戰略問題[J].水利規劃,2000(2):11~15.
[2]周維博.西北地區水資源開發方略與發展高效節水農業途徑[J].西北水資源與水工程,1997(4):1~6.
[3]張學.關中灌區主要農作物高產節水灌溉的研究[J].西北水資源與水工程,1991(3):24~32.
[4]鄧志強.干旱農業流域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模式——以新疆為例[A].見:王曉方,申茂.中國農村科技中青年優秀人才論農業技術革命與中國農業現代化[C].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79~185.
熱門文章:
相關推薦: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