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6个男人灌了一夜精子_欧美chengren_欧美精品亚洲网站_女女互磨高h文

當前位置:
首頁 >> 公務員 >> 申論 >> 申論熱點 >> 正文

08公考申論熱點:解決農民工問題要做到“五個保障”

發表時間:2014/1/26 16:29:03 來源:中大網校 點擊關注微信:關注中大網校微信
關注公眾號
08公考申論熱點:解決農民工問題要做到“五個保障”

人口流動是社會進步的一種標志,是關系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更是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問題。因此,我們必須以更寬闊的視野、更前瞻的眼光來研究流動人口問題。當前,研究流動人口問題重點應放在農民工這一群體上,把解決農民工問題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課題來研究,進一步從制度規范、政策取向方面切實做好相關工作。

一、保障“農民工有其地”。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其身份是農民,在他們進城尚未找到固定職業、得到穩定收入的情況下,土地始終是其抗拒風險、賴以生存的根本。在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過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一般都是在省內或在當地實現的,很多農民工都是當地人。因此,解決省內農民工問題,實際上是黨委、政府解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鑒于本地農民工的屬地性,應重點解決好其轉移到當地非農產業所帶來的農村土地流轉、擇業定位、勞動分配、就業環境、社會保障、家庭關系、民主政治權利、精神文化生活等問題,使這一群體能夠最大限度地享有同城、同鎮、同村經濟、政治、文化利益的同等待遇。對于那些跨縣城、跨地區異地流動的農民工,流出地政府要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體現農民工的農民身份,從制度上明確這些人進城后在沒有轉為市民以前,其農民的身份和土地的經營權保持不變,為他們留下在經濟萎縮、用工減少時的一條退路。與之相匹配的還要推行土地流轉機制,倡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使進城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工能夠“進退自如”。

二、保障“農民工有其教”。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對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工本身,無論是流出地還是流入地政府,都要高度重視抓好社會再教育,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素質和就業競爭力。要加強組織和規劃工作,舍得投入,建立完善政府主導、企業支持、個人自愿、社會參與的培訓機制,使提高農民工素質工程真正出現政府、企業、農民工和社會四個輪子共轉、四個積極性充分發揮的良好態勢。當前,特別要充分發揮職業技術學校、成人學校、農函大、農廣校、勞動力培訓中心、就業訓練中心等專門培訓機構的主渠道作用,鼓勵和支持用人單位、各類教育機構和社會力量廣泛開展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和安全生產知識培訓,引導和鼓勵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自主參加各類職業教育和培訓,推進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培訓就業一體化。另一方面,流入地政府對農民工子女的上學要實行“同城待遇”。未成年人的成長成才,是涉及千萬家庭的“民心工程”,父母親千辛萬苦外出打工,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子女成人成才。要通過公立、私立學校的擴建、擴招和專門建造民工子弟學校,以及千方百計減免困難學生的入學費用,設立各種“希望工程”基金、“愛心”基金、發放“教育券”等多種渠道,保證農民工子女有學上、有書讀。流入地政府要像對待本地居民子女一樣,把農民工子女納入九年制義務教育范疇,使其也能享受免繳學雜費的待遇。對經濟確有困難的,政府和社會應建立資助機制,確保農民工子女上得起學。

三、保障“農民工有其保”。能否切實落實這項政策,不僅關系到農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大業,是對各級政府執政能力的檢驗。具體來講:一是流出地、流入地要建立用工信息查詢平臺,加強組織和引導,不斷擴大有組織、有秩序的輸送,減少盲目無序的流動。要在大中城市建立用工預測、公布制度,及時收集掌握本地用工需求信息,并像天氣預報、股市行情一樣,通過媒體每日向社會發布,以供擇業群體參考。應加快培育為流動人口提供專業化服務的民間中介機構,與勞動力市場形成鏈接。二是流入地政府要堅決徹底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歧視性政策,不得設置與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活動相關的行政許可和收費項目。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就業和從事經營活動,憑本人居民身份證即可進入勞動力市場求職和辦理相關手續。三是要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制度,保證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建立推行勞動、工會、企業、農民工四方參與的工資報酬協商制度,促進用工企業建立規范、有效的工資協商機制,逐步提高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水平。建立健全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支付情況監控制度,將用人單位支付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工資、遵守勞動合同等情況納入勞動保障誠信檔案,推行勞動保障誠信評價制度。加快建立用工企業工資支付保證金、欠薪群體性突發事件預警和欠薪應急周轉金等制度,切實維護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四是要擴大農民工社會保障的覆蓋面。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一為子女、二為家人、三為自己。對社會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要有相應的措施,擴大覆蓋面,提高參保率,并建立因工作崗位變動而可以續保的機制。要著力研究和建立對農民工的“低保”政策和機制,使目前已經覆蓋浙江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夠向外省籍農民工延伸。五是積極探索戶籍制度改革。要通過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按公民經常居住地登記常住戶口為基本形式,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和生活來源為戶口遷移基本條件,實現管理有效、流動有序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要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的戶口性質劃分,統一登記為“浙江居民戶口”,在內部按村委會登記、居委會登記加以標識和劃分。放寬申請投靠親屬的條件限制,對已在配偶常住戶口所在地投靠居住的,不受性別、雙方年齡、婚齡、居住期限等條件限制。另外對男性60歲、女性55周歲以上,子女在城里有常住戶口的,也可以投靠登記為常住戶口。實行積極的吸引資金和人才戶口遷移的政策,鼓勵投資移民、智力移民和有貢獻的移民。六是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障農民工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安全。要逐步完善外來務工人員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對集中居住地的食品衛生安全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落實外來兒童計劃免疫和重大傳染病控制措施,并將符合救助條件的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納入當地醫療救助范圍。

四、保障“農民工有其居”。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農民工居有其屋,是保持社會安定團結、完善社會管理、形成良好社會秩序、構建安定有序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各地政府要舍得花錢,在外來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建造一批集農民工居住、教育培訓、管理服務、文化娛樂于一體的“安心公寓”、“建設者之家”、務工人員居住中心等,以低價廉租的形式租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以此來改善農民工的生活條件,解決其后顧之憂。務工人員進入城市后工作崗位比較分散,基本處于小范圍人群集中、大范圍人群分散的狀態,解決“工者有其居”的矛盾,量大面廣的還是要靠企業行為和個人自由租住行為。因此,作為用工大戶的企業,要站在推動企業長遠發展的高度,自行投資建造一批“集體公寓”、“職工之家”等,讓職工能夠在企業安心工作。各地政府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將“民工公寓”建設納入相關城鎮居住體系建設規劃和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規劃。此外,還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民工公寓”建設領域,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各級政府要給予土地供給、城鎮建設配套費減免等方面的優惠,并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

五、保障“農民工有其尊”。必須承認,當前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其艱辛付出與社會地位是不相稱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從尊重農民工,提高其社會地位做起,使其在社會生活和政治參與等方面都能與本地人融為一體。一是在稱謂上不宜將農民工稱作打工仔、打工妹、外來人,而應改稱新浙江人。變被排斥、歧視為被認可、接納,融入當地社會,實現人格平等、和諧共處、共生共榮。二是要在非公企業建立工會。把這些合同工、臨時工最廣泛地吸收到工會組織中來,提高入會率,通過組織制度創新,使農民工真正有“歸宿感”,有組織可以依靠。三是在享有民主政治權利方面要加大力度。目前農民工政治權利的享有較之經濟利益的落實顯得遲緩,民主政治權利的到位還是局部的、不完全的,其根本原因仍與戶籍制度所擁有的民主政治屬地性密切相關。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做到三個“一視同仁”:即在企業內部低、中、高經營管理人員的選拔上,外地人與本地人要一視同仁;在鄉鎮、縣(市、區)乃至更高層次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選舉中,外地人與本地人要一視同仁;對先進典型的評選、宣傳,外地人與本地人要一視同仁。四是豐富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鄉鎮街道、社區要加強文化體育陣地建設,特別是農民工集中居住地要配套文化體育活動的設施。電影放映、藝術團體要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進工地,切實豐富農民工的精神文化和體育生活,提高他們的城市文明意識和素質,使他們身在他鄉勝似家鄉,熱愛他鄉,達到“以文促和”。五是要維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當前,進城務工人員的勞動基準權、社會保障權易受侵犯的現象應該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對侵犯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為,必須堅決依法進行查處,決不能以犧牲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和法律尊嚴來維護企業所謂的“利益”。要充分發揮工會在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維權中的作用,加快在流動人員比較集中的行業和區域組建工會的步伐,提高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入會率。

解決農民工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上述五個方面政策的制定、完善和落實以外,還有賴于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欠發達地區的梯度轉移,有賴于欠發達地區經濟的崛起,有賴于社會建設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有賴于農民工自身觀念、素質的進一步提升,有賴于流出地、流入地雙方的協作與配合。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

2頁,當前第1頁  第一頁  前一頁  下一頁
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 更多>

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