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14/1/26 16:28:41 來源:中大網校
點擊關注微信:
申論熱點:我國當前能源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十一五”能源發展措施
一、我國能源發展取得的成績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都把能源作為關系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戰略問題,擺在重要地位,傾注了大量心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各地區、各部門長期的、共同的努力下,我國能源工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突出表現在六個方面:
第一,能源供給能力逐步增強。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一次能源生產能力很低,1949年僅為0.237億噸標準煤。半個多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能源生產快速發展,2005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0.6億噸標準煤,是1949年的87倍,是改革開放初的3.29倍,約占全球能源總產量的13.6%,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煤炭,產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達到21.9億噸,是新中國成立初的68倍、改革開放初的3.5倍。石油和天然氣,2005年,原油產量達到1.81億噸,是新中國成立初的1508倍、改革開放初的1.74倍,居世界第6位。天然氣產量達500億立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初的5000倍、改革開放初的3.64倍。電力,2005年底發電裝機容量突破5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24747億千瓦時,分別為1949年的275倍和576倍,1996年起穩居世界第二。可再生能源,近年來發展迅速。目前,小水電的裝機容量達3800萬千瓦;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8000萬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核電從無到有,發電裝機近700萬千瓦;年產沼氣約80億立方米,已擁有戶用沼氣池1700多萬口。
第二,能源消費結構有所優化。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能源消費迅速增長,2005年,能源消費總量達22.25億噸標準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近年來,通過積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出現了兩個趨勢:一方面,煤炭消費的比重趨于下降,由1990年的76.2%降到2005年的68.7%;另一方面,優質清潔能源消費的比重逐步上升,1990?2005年,油氣消費比重由18.7%提高到24%,水電及核電由5.1%提高到7.3%。
第三,能源技術進步不斷加快。解放初期,我國能源工業技術裝備基礎極其薄弱。以石油勘探開發為例,當時全國只有8臺淺井鉆機、40多名技術人員。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石油天然氣工業,從勘探開發、工程設計、施工建設到生產加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技術體系,復雜段塊勘探開發、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煤炭工業,已具備設計、建設、裝備及管理千萬噸級露天煤礦和大中型礦區的能力,綜合機械化采煤等現代化成套設備廣泛使用,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1990年為65%,目前已超過80%。電力工業,火電單機容量從1978年的5萬和10萬千瓦級,發展到目前主力為30萬和60萬千瓦級機組,百萬千瓦超臨界、超超臨界及核電機組正在成為新一代主力機組。三峽左岸最后一臺機組國產化水平達到85%。從電網看,500千伏直流輸電設備實現了國產化,750千伏示范工程建成投運,電網發展進入了大規模跨省跨區送電和全國互聯的新階段。
第四,節能環保取得進展。在黨中央、國務院“能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方針的指導下,我國節能提效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單位GDP能耗總體下降,按不變價格計算,目前萬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4%。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逐步降低,上個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乙烯綜合能耗下降65%,粗鋼綜合能耗下降37%,火電供電煤耗下降16%。能源加工、轉換、貯運和終端利用綜合效率有所提高,目前達到33%,比1980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同時,能源領域污染治理得到加強。新建火電廠配套建設了脫硫裝置,已有火電廠加大了脫硫改造力度,電廠水資源循環利用率逐步提高,東北等地采煤沉陷區治理工程加快建設。
第五,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2002年出臺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確定了改革的總體目標,目前已實現了政企分開、廠網分開。煤炭生產和銷售已基本實現市場化,煤炭價格主要取決于市場供求狀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國有石油企業基本實現了上下游、內外貿一體化。能源需求側管理取得積極成效,推廣完善了峰谷電價、豐枯電價、差別電價辦法,引導電力、冶金、建材等重點行業的大型企業制定了節電改造、優化用電方案,這對近兩年順利完成迎峰度夏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六,能源立法明顯加強。近年來,相繼出臺了《電力法》、《煤炭法》、《節約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制定和完善了《電力監管條例》、《煤礦安全監察條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標志著能源法制建設邁出了重要步伐,能源開發利用正在走向依法管理的軌道。
二、
我國能源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能源發展取得很大成績,但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多年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凸顯。這集中表現在六個方面:
第一,資源約束明顯,供需矛盾突出。我國能源資源總量雖然比較大,化石類能源探明儲量約7500億噸標準煤,但人均擁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氣人均剩余可采儲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
煤炭。我國煤炭儲量豐富,但從中長期來看,要把儲量變成有效供給,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面臨“三大不足”的壓力:一是煤炭精查儲量不足。據測算,2010年前擬開工建設的煤礦項目缺精查儲量500多億噸,2011?2020年缺1200多億噸。二是生產能力不足。根據全國目前煤炭的生產能力,考慮部分礦井衰老報廢等因素,2020年前還需要新增煤炭生產能力10億噸,接近美國目前的產煤總量,這意味著我國還要新建百萬噸級的大型煤礦1000個左右。三是運輸能力不足。我國煤炭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但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這種資源稟賦與需求地理分布的失衡,決定了北煤南運、西煤東運的格局。按照10億噸新增煤炭的70%需要外運測算,2020年前需要再建7條億噸級鐵路線以及相應的港口。這些實現起來難度都是很大的。
石油。據最新全國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成果報告,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212億噸,探明剩余可采儲量為25億噸,平均探明率為33%,處于勘探中期階段。目前,我國石油勘探難度不斷加大,新增儲量質量變差,經過努力做到穩產、小幅增長尚有可能,但大幅增長的可能性不大。比如,我國大慶油田穩產高產持續了27年,從2002年起產量開始遞減,平均每年減少150萬噸。從分布情況來看,東部主要含油盆地已經進入勘探開發中后期。待發現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松遼、塔里木、準噶爾、鄂爾多斯等盆地和渤海海域。西部主要含油盆地和我國海域資源豐富,且探明程度低,處于勘探開發早期。據測算,即使考慮大力節能降耗、調整經濟結構和發展可替代品等因素,2020年石油缺口仍將達2.5億噸。
天然氣。從整體上看,我國天然氣勘探開發潛力大,處于勘探早期階段,儲量產量將快速增長。塔里木盆地的庫車地區,鄂爾多斯盆地及周邊古生界,四川盆地川東、川西北地區和川西前陸盆地,柴達木盆地澀北和臺南地區,東海海域,鶯歌海、瓊東南等是今后勘探開發的重點區域。但是快速增長的天然氣生產難以滿足更快的需求增長。預計到2020年需要新增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3.4萬億立方米,這意味著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需要再翻一番。
此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開發利用潛力較大,但面臨的制約因素也較多。比如,水電剩余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受自然條件和移民因素影響,開發難度越來越大。核電由于投資密集、建設周期長,新的核電能力短期內難以迅速增加。
與資源約束形成明顯對比的是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從近幾年的能源供需形勢看,能源消費總量越來越大,快速增長的能源供應仍趕不上更快增長的能源需求。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出現反彈,“十五”期間平均為1.05,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值。目前我國人均消費水平還很低,且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時期。國際經驗表明,這一階段正是能源消耗“倒U”型的上升階段。隨著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能源供求矛盾將長期存在,特別是油氣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能源技術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顯偏低。我國能源技術雖然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但與發展的要求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大型煤礦綜合采掘裝備、煤炭液化技術核心裝備需要引進,瓦斯抽取和利用技術落后,礦井生產系統裝備水平低。重大石油開采加工設備、特高壓輸電設備、先進的核電裝備還不能自主設計制造。氫能及燃料電池、分布式能源等技術研究開發不夠,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替代能源等技術的開發相對滯后,節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術的應用還不廣泛。
技術的落后,制約了效率的提高。從總的能源效率看,按現行匯率計算,我國單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國、歐盟、日本和印度分別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尤其是這幾年,高耗能產業發展較快,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能源消耗量不斷增加,能源產出效率大大低于國際先進水平。2004年,我國的GDP按當年匯率計算為1.9萬億美元,約占全世界GDP的4.4%,為此消費煤炭20億噸,占世界消費總量的比重超過35%;消費原油3億噸,占世界消費總量的7.8%。以上比較,即使考慮匯價因素,我國能源效率低也是不爭的事實。從主要用能行業和耗能設備看,水泥綜合能耗高出國際先進水平23.6%,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高15.1%,火電供電煤耗高20.5%,機動車百公里油耗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國高10%,載貨汽車百噸公里油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倍以上。從能源開發過程看,資源浪費驚人。比如煤礦的綜合回采率,國際上一般為45%?60%,我國平均只有30%,小煤礦有的僅為10%?1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小煤礦產量由1978年的9500多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8.5億噸,在此期間,累計生產煤炭120億噸左右,消耗資源儲量約800億噸。按照正規開采方法計算,800億噸資源儲量可產出煤炭400億噸左右,這意味著用同樣的資源量,少產了近300億噸的煤炭,相當于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煤炭的總產量。我國煤矸石綜合利用率也只有40%,全國累計堆放的煤矸石總量約38億噸,占地約11萬畝,而且每年仍以約2億噸的速度增加。每年還產生近億噸的粉煤灰,歷年積存量已有30多億噸,目前的綜合利用僅限于生產水泥、墻體材料或者鋪路、建壩等,大量物質沒有得到開發利用。
第三,能源結構尚不合理,環境承載壓力較大。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結構難以改變。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相比較,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結構特點:煤炭消費比重基本上與世界石油、天然氣消費比重相當,占60%?70%;而石油、天然氣消費比重與世界煤炭消費比重持平,只占20%?30%。盡管我國能源結構將不斷優化,煤炭比重會有所下降,但煤炭的主導地位在一定時期內難以改變。到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仍可能超過55%。
相比油氣,煤炭對環境的影響大。煤礦地表沉陷、煤田自燃火災、矸石山自燃等所引發的植被破壞、地下水位下降、水體污染等現象比較嚴重,加之我國煤炭清潔利用水平低,原煤洗選率僅30%左右,比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低60個百分點,帶來的污染更為嚴重。在全國煙塵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中,由煤炭燃燒產生的分別占70%和90%。目前我國已是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導致區域性的環境酸化,酸雨區已超過國土面積的40%。此外,煤炭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還會加重溫室效應。
第四,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利用境外油氣資源難度加大。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相對不足,國內生產能力增長有限,需要更多地利用境外資源,但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非常復雜。有關資料顯示,全球剩余可開采的煤炭儲量為9845億噸,石油1427億噸,天然氣156萬億立方米。即使維持現有消費水平不變,化石能源總儲量也只能維持人類消費100年左右。在全球能源產量中,國際貿易量不到50%。目前開發環境和條件好的油氣資源大部分已被西方發達國家開發利用并控制,國際自由貿易量的比例更低,我國能源進口需求不可能無限制地得到滿足。我國石油進口運輸方式大多是遠距離、大運量,每年進口的石油約80%經過馬六甲海峽,現有遠洋船隊超大型油輪嚴重不足,約95%的進口石油依靠海外公司運輸。同時,能源資源是戰略資源,我國作為一個大國,過于依賴進口,不僅涉及供求格局和價格變化等問題,還涉及如何打破現有壟斷格局、運輸線路安全保障等極其復雜的國際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問題,處理不好或出現難以控制的動蕩,會危及我國的國家安全。
第五,石油儲備體系不健全,安全生產存在隱患。石油儲備在能源供應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紀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后,國際能源署要求包括西方七國在內的成員國,必須承擔相當于90天的石油凈進口量的石油儲備義務。歐盟也要求其成員國承擔石油儲備義務。這些國家已經先后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石油儲備制度,而且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石油儲備剛剛起步,目前項目建設進展較為順利,但還有大量工作要做,石油儲備要達到儲備目標還需若干年,形成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和應急機制還任重道遠。
能源特別是煤炭安全生產形勢較為嚴峻。近年,市場需求旺盛,拉動煤炭產量快速增加,但有近1/3的產量缺乏安全保障條件,煤礦瓦斯爆炸等重特大事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去年全國發生死亡30人以上特別重大事故11起,今年的煤炭安全形勢也不容樂觀。油氣生產和管網仍存在潛在的事故風險。近年來,電力建設高速發展,在設備制造安裝、工程建設等方面潛存諸多隱患,可能帶來一些安全問題。美、加和莫斯科大停電事故,已經給我們敲響了電力建設和安全運行的警鐘。
第六,能源體制改革尚未到位,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煤炭企業機制轉換滯后,社會負擔沉重,企業競爭力不強,企業跨區經營的體制環境沒有完全形成,煤炭流通體制尚不完善,鐵路運輸體制改革、煤炭交易市場建設等配套改革滯后。建設適應WTO要求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市場體系,以及完善政府宏觀調控與監管體系等方面還有大量需要解決的問題。電力體制改革方案中確定的各項改革措施也有待進一步落實。
同時,我國能源法律法規還不能適應能源發展與改革的需要,突出表現在:體現我國能源戰略、維護能源安全、銜接能源政策的基本法律尚不完備;能源安全和石油儲備等方面至今還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電力法》、《煤炭法》等一些法律法規及政策性文件已不適應發展需要,有待進一步協調、修改或廢止。
總之,我們既要看到,我國能源資源尚有較大的潛力,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資源可利用程度加深,以及非常規能源的補充作用進一步增強,我們有能力、有辦法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能源支撐問題。但是,我們也應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能源人均占有量比較低,保障程度不高;近期供求矛盾已經很大,未來資源瓶頸更為突出;千方百計緩解能源瓶頸約束,事關全局,刻不容緩。我們要從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保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和子孫福祉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能源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化解我國能源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