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放鶴亭記
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婉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升高而望,得異境焉 升:登上
B.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隱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親近
D.鶴歸來兮,東山之陰 陰:北邊
解析:和:應和。
答案:B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鶴歸來兮,東山之陰
B.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C.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
D.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飽
解析:A.都是介詞,用。B.代詞,它,指鶴;語氣副詞,表反問語氣;C.連詞,表并列;連詞,表修飾;D.介詞,在;介詞,表被動。
答案:A
.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記敘了建亭的時間、地點和緣由,描寫了放鶴亭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過對山人放鶴、收鶴的敘述,說明了放鶴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過與山人的對話,明確表達了作者對“隱居之樂”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鶴、招鶴之歌作結,意境悠遠,余韻綿長。
解析:作者自己所作,不是引用。
答案:D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飲酒于斯亭而樂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在這個亭子里喝酒并以此為樂。
(2)憑借這保全他們的真性,并聞名后世。
(3)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
參考譯文: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大水,云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草堂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東山的山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到一個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隱隱的像一個大環,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云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春夏之交,草木接天,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風雨陰晴,瞬息萬變。
山人養兩只鶴,非常馴服而且善飛。早晨就朝著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哪里,有時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時飛翔在萬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繞東山飛回,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
郡守蘇軾,當時帶著賓客隨從,前往拜見山人,在這個亭子里喝酒并以此為樂。給山人斟酒并告訴他說:“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面南稱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易》上說:‘鳴鶴在北邊鳴叫,它的小鶴也會應和它。’《詩經》上說:‘鶴在深澤中鳴叫,聲音傳到天空。’大概那種東西(指鶴)清凈深遠幽閑曠達,超脫世俗之外,因此《易》《詩》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顯露自己是有德行的人,親近把玩它,應該好像有益無害。但衛懿公喜歡鶴卻使他的國家滅亡。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認為造成荒唐的災禍沒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劉伶、阮籍那類人,憑借這保全他們的真性,并聞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凈深遠幽閑曠達,像鶴這樣,還不能過分喜好,過分喜好就會使他的國家滅亡。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荒唐迷惑頹敗迷亂像飲酒的人,還不能成為禍害,更何況對鶴的喜愛呢?由此看來,君主之樂和隱士之樂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山人欣然笑著說:“有這樣的道理啊!”于是,寫了放鶴、招鶴之歌:
鶴飛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飛而不觀看啊選擇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將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矯健地又凌空翻飛。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
鶴飛回吧,到東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帶著黃色的帽子,穿著草鞋,披著葛麻衣服,彈奏著琴弦,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剩下的東西就能喂飽你。回來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語言運用
.閱讀下面的材料,自選一個角度寫一篇100字的短評。
今天的網絡時代,人說話不容易。到處都是風險,隨時都有陷阱。失言的后果可能讓公眾人物萬劫不復。但與此同時,說話又格外泛濫,許多人希望靠說話浮出水面。這讓人對說話充滿恐懼又充滿期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語言表達準確、鮮明、簡明的能力。寫短評,首先要有觀點,且觀點要力求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現象背后的東西。如透過“說話又格外泛濫”,可以看出人人都有機會說話,體現當前社會文化的民主、自由;再如抓住“說話不容易”“對說話充滿恐懼”,可以形成“網絡媒體的言論不要走極端”“網絡言論要講文明”等觀點。觀點形成以后,再展開具體論述即可。
答案:提示角度一:網絡言論脫離傳統媒體的束縛是文化民主的表現,人人都有權利說話,人人都有機會說話。
角度二:網絡媒體的言論不要走極端。
角度三:網絡言論要講點禮儀,有點分寸。(其他觀點言之成理也可)
.關于什么是詩,柏拉圖說得很神秘,他認為詩是依詩神的驅遣,是神力所賜。但是臺灣著名詩人痖弦則說得很簡單:“月亮出來了——這不是詩;月亮來了——這才是詩。”你是怎樣理解痖弦的這句話的?請你創寫一個充滿詩意的句子,并說明它為何充滿詩意。(不超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生動、形象的能力。詩的語言是生動形象的,而“月亮出來了”是客觀敘事,比較直觀;“月亮來了”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在談理解的時候,要從語言的生動形象與詩的特點出發去談。在創寫句子的時候,需要運用擬人、比喻等手法使句子充滿詩意。
答案:“月亮出來了”是客觀敘事,比較直觀;“月亮來了”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富有美感。具體創寫及分析略。
(責任編輯: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