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稅會計的目的,是通過比較資產、負債等項目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將該差異的所得稅影響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所得稅費用。
一、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
(一)資產的計稅基礎
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如果有關的經濟利益不納稅,則資產的計稅基礎即為其賬面價值。例如,企業于20×5年1月1日購入一項固定資產,取得時按照會計規定及稅法規定確定的成本均為400萬元,企業預計該項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為8年,稅法規定該類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為5年,凈殘值為0.會計核算及計稅時均按照直線法計提折舊,則在取得該項資產當年年末,該資產的計稅基礎為320萬元,即按照稅法規定可以通過折舊或是最終處置時從未來期間的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
(二)負債的計稅基礎
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例如,企業銷售商品后承諾提供3年的免費保修,按照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在銷售商品的期間,在確認銷售收入的同時,應估計該項保修義務的金額,并作為預計負債確認。按照稅法規定,有關的保修費用只有在實際發生時才能夠稅前扣除。企業當期如果按照會計規定確認了100萬元的預計負債,而該項保修義務預計在以后3年逐期發生,則按
照稅法規定,有關的保修費用在實際發生時可從稅前扣除,即未來期間可從稅前扣除的金額總計為100萬元,則該項負債的賬面價值100萬元減去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100萬元,其計稅基礎為0.
(責任編輯:vst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