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題(每題2分。由單選和多選組成。錯選,本題不得分;少選。所選的每個選項得0.5分)
【真題試題】(2007年案例分析第71-74題)
某內燃機公司最高層主管人員長期憂慮的一個問題是:生產車間的工人對他們的工作缺乏興趣,產品質量不得不由檢驗科來保證。公司在生產線的最后增設一個技術水平較高的班組,專門負責解決質量問題。由于這種方法費用較高,且質量問題主要是由裝配差錯造成,因此,公司中很多人對于使用這種事后處理方法感到很不滿意。當然,不可否認,也有部分差錯是由于設計不合理造成的。
公司總裁召集主要部門主管開會研究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生產經理劉偉斷言,這些問題是工程設計方面的事情。他認為,只要工程設計上充分仔細地設計部件和整機結構,許多質量問題就不會出現。他又責怪人事部門沒有更仔細地挑選工人,并且沒有讓使用員工的部門參與到選拔工作中來,他特別指出裝配工人流動率每月高達5%以上,且星期一的曠工率經常達到20%,他認為用這樣的勞動力,沒有一個生產部門能夠有效地運轉。
總工程師王軍認為,部件和整機結構都設計得很好。如果標準要求再嚴一點,生產就會非常困難和費時,內燃機的成本會大幅提高。
人事經理劉彥從多方面來說明人事問題。首先,在公司的人事方面,她的部門對公司啟用和留用工人很少有或沒有控制權。其次,車間的工作非常單調辛苦,所以公司不應該期望工人對這種工作除了領取工資外還會有什么興趣。但是劉彥說,她相信公司可以想辦法提高工人的興趣。如果工人承擔的工作范圍能夠擴大的話,必然會出現高質量的工作以及較低的缺勤率和流動率。她建議公司做兩件事:一是要工人掌握幾種操作技能,而不是制作一項簡單的動作;二是工人每星期輪流換班,從生產線的一個位置換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位置,這樣可以為工人提供新的和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人事經理的建議很快被采用并付諸實行,使每個人覺得意外的是:工人對新計劃表示極大的不滿。一個星期后,工人罷工,裝配線關閉。工人們聲稱,新計劃只是一種管理上的詭計——使他們要做比以前更多的工作并且訓練他們去替代其他工人而不增加任何工資。
1.該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在生產線的最后增設一個技術班組,專門解決質量問題,這種行為屬于( )。
A.現場控制
B.反饋控制
C.前饋控制
D.分散控制
【真題解析】
本題涉及的考點是管理的控制職能中的控制的類型。顯然在生產線的最后增設一個技術水平較高的班組,專門負責解決質量問題,屬于事后處理,也就是反饋控制。而分散控制則要求有多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不符合題干的情形。故正確答案為B.
2.企業各部門對于質量責任和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和爭執,這些爭執反映了( )。
A.“經濟人”的假設是正確的,人總傾向于推卸責任
B.企業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不好
C.企業長期存在的矛盾激化了
D.設計部門和生產部門的意見總是難以統一的
【真題解析】
本題涉及的考點是管理中組織內部協調的知識點。組織內部協調主要包括各生產要素的協調、企業與股東關系的協調、組織內部人際關系盼協調。該案例中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各個部門都推卸責任,可以說明企業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不好,與此同時企業長期存在的矛盾激化了。案例中企業各個部門之間長期以來缺乏溝通和協作才會出現問題,故正確選項為BC.“經濟人”的假設是古典管理理論的基礎,已經被之后的“社會人”假設所取代。事實上,在企業管理中金錢并非是刺激職工積極性的唯一動力,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等社會和心理欲望的滿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案例中的爭執不僅僅是“經濟人”假設的反映。此外,D項內容過于絕對。
3.人事經理劉彥試圖通過改變工作方式和擴大工作范圍來提高工人的興趣,這種方式屬于雙因素理論中的( )。
A.保健因素
B.激勵因素
C.興趣因素
D.工作因素
【真題解析】
本題考查的考點是雙因素理論,考題較偏。“雙因素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在1959年提出的。他通過調查發現,使職工感到滿意的都是屬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使職工感到不滿的,都是屬于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勵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本案例中改變工作方式和工作范圍屬于工作本身以及工作內容方面的,故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即激勵因素。
4.人事經理劉彥的建議實行后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沒有改變工作本身枯燥乏味的現實
B.事先沒有和工人進行充分的溝通
C.工人素質太低
D.其他部門的管理者沒有予以配合
【真題解析】
本題涉及的考點是管理職能中的協調。從案例的情形來看,由于事先沒有和工人進行充分的溝通,使得工人對該計劃產生了誤解和抵觸,因而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其他因素并沒有在案例中被強調。故正確答案為B.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企業法律顧問考試培訓 企業法律顧問教材 合格標準 企業法律顧問成績查詢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