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4分,共42分)
30.分組活動時,琦琦跑過來說:“老師,元元他們往滑梯里吐唾沫,不讓我們滑。”姜老師急忙走了過去。忽然聽到元元嚷道:“快看,唾沫下滑了。”姜老師把要說的話咽了回去,站到這群男孩背后。“真的在滑了,大家知道為什么嗎?”見姜老師沒有批評他們,孩子們活躍起來,[億師學整理]繼續說:“我知道,因為滑梯是斜的,很光滑,唾沫像水一樣,所以就流了下來,姜老師說:“迪迪說的很對,但是你們往滑梯上吐唾沫,對不對?”“不對”“隨地吐痰不對,往滑梯上吐也不對。”“不講衛生”小朋友們搶著回答。那幾位男孩說:“我們以后不隨便吐,咱們把滑梯擦干凈吧!愷愷從口袋里拿出紙將滑梯上的唾沫擦干凈,滑梯前又排起了隊。
問題:
請結合材料,從教育觀的角度,評析姜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31.小二班有個叫濤濤的孩子,因為有全家人的寵愛,自己的東西從來不讓別人碰,還很任性。一天,幼兒園開展區域游戲活動,濤濤想去搭積木,可是建構區里已經擠了很多孩子,濤濤不管那么多,拼命往里擠,邊擠邊推正在堆積木的幼兒,嘴里還嚷嚷:你們讓開,我先玩。看見沒有人讓自己,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來。這個過程被李老師看在眼里,李老師走過去將濤濤扶起來,說:“濤濤,你繼續哭的話,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你都玩不到的,不如我們先到別的地方玩,等一會兒再回來搭積木[億師學提供]。”濤濤止住了哭聲,點了點頭,跟李老師走到另一個活動區玩起了拼圖,一會兒就搭起小花來,濤濤開心的笑了。李老師趁機說:“我們能不能邀請其他小朋友一起來拼出更有趣的圖案呢?”濤濤點點頭,高興地跑去找小朋友了。之后,李老師有意引導濤濤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戲,慢慢地,濤濤不在只顧自己的感受,也能與同伴分享玩具。
問題:
結合材料,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李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32.提到人工智能發展歷程,在它的起源階段,有三位名人和一個關鍵地點,第一位名人和關鍵地點,第一位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人工智能之父——圖靈,她對人工智能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篇論文,一篇對可計算性下了一個嚴格的定義,并提出著名的圖靈機設想,從數理上為人工智能用上機械大腦開設了理論先河,另外一篇提出了一種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方法,即著名的圖靈測試;如果一臺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而不能被辨認出其機器身份,那么這臺機器就是智能的,可以說,圖靈是第一個嚴肅地探討人工智能標準的人,被稱作人工智能之父當之無愧。第二位名人是一位神童,18歲即取得數理邏輯博士學位,他就是“控制論之父”維納。1940年,維納開始將計算機看作一個進行信息處理和信息轉換的系統,認為所有的智能活動都是反饋的結果,而反饋機制是可以用機器模擬的。維納的理論抓住了人工智能核心——反饋,因此可以被視為人工智能“行為主義學派”的奠基人。第三位名人是人工智能(AI)這一名詞的發明者麥卡錫。在1955年,她與另一位人工智能先驅明斯基和信息論創始人香農一道作為發起人,邀請各路志同道合的專家齊聚學院,自動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和神經網絡等經典人工智能命題。關鍵地點便是上述會議的舉行地達特茅斯學院,達特茅斯會議正式確立了(AI)這一術語,并開始從學術角度對AI開展嚴肅而精專的研究,在那之后,最早的一批人工智能學者和技術開始涌現,這次會議是人工智能誕生的標志。從此人工智能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1956年至1974年是人工智能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在此之前,“通用解題機”。被制造出來,人工智能程度在問題求解、語言處理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民眾和政府似乎對人工智能期待過高,當研究遭遇瓶頸,或者不盡如人意時,便喪失了對人工智能的興趣。從1974年開始,人工智能遭遇第一次寒冬,對其研究的資金投入驟減。
直到1980年,人工智能的商用價值被廣泛接受,企業訂單增多,全面的研究開始復蘇,然而這次復蘇未能持續太久,從1987年開始,由于Apple和IBM生產的個人電腦發展迅速,沒有用到AI技術卻在性能上超過了價格昂貴的AI機。人工智能市場急劇萎縮,科研經費又被削減,AI經歷了第二次寒冬。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神經網絡技術的發展,[億師學整理]以及人們開始理性地認識AI,[億師學提供]AI技術開始進入平穩發展的時期,1997年5月11日,IBM的計算機系統“深藍”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又一次在公眾領域引發了現象級的AI話題討論。
2006年,Hinton 在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領域取得突破,人們再次看到機器人趕超人類的希望。這次標志性的技術進步,在2013年之后引爆了一場商業革命,谷歌、微軟、***等巨頭還有眾多的初創科技公司,紛紛加入人工智能產品的戰場,掀起新一輪的智能化的狂潮隨著技術的日趨成熟和人們的廣泛接受,這次狂潮也許會架起一座現代文明和未來文明的橋梁。
問題:
(1)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有怎樣的重要進步?請根據文本,簡要概括。
(2)人們應該如何理性的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